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本报记者 李晓洁 汪悦

  九月的风,将黄山点染成金,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坚实的脚步奔向和美乡村的动人图景。

  步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近年来,黄山市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调研完善,制定印发《探索“六联”共建 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指导意见》,以区域性联合党委为载体,推动“布局联片、规划联编、多村联动、产业联培、要素联保、党建联建”,积极探索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新路径,奋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从“一村一品”到“一片一链”

  “我家种植了5亩青梅,亩产约2000公斤,按照目前的地头收购价,预计每亩约有3000元收入。”今年的青梅采摘季,黟县西递镇源川村村民余大爷盘点着收成,脸上写满了踏实与喜悦。这份“梅”好生活,源自村庄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深刻转变。

  时间回溯至2017年,源川村从外地引种500株青梅试水,没想到得天独厚的环境让青梅扎下了根,长势喜人,这“星星之火”迅速在周边燎原。到2023年,全镇抱团种植,建成了1200亩青梅基地,2025年,全镇青梅产量7万公斤,增幅达180%。

  单一种植并非终点。2024年,在镇域资源整合推动下,源川村联合杭州酒企,成立黄山徽猿酒业有限公司,并投资2000万元建设现代化青梅酒生产基地,开发出果酒、烈酒、白兰地等多类产品,年订单额超3000万元,年产量达1000吨。酒厂不仅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村民种植青梅上了“双保险”——销路稳定,收入可观。

  西递镇还借势全域旅游,深耕“梅”文化,推出青梅家宴、打造主题观光路线、举办“青梅文化节”……一颗青梅,巧妙串起了农业、工业与文旅,绘出一幅三产融合的生动画卷。

  同样的协同故事也发生在歙县深渡镇。依托新安江沿线6个村庄地理相邻、资源相仿的特点,深渡镇推动跨村党建联建,集中建设绿色防控果园与有机种植基地506亩,借助电商销售、企业收购、自驾采摘等多元渠道,实现万亩枇杷优质优价。中蜂养殖产业顺势成长,以“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养殖规模达1.4万余群,年产蜂蜜150吨,产值117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还培育了两家枇杷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枇杷膏、枇杷酒等10款产品,年产值超3500万元。攥指成拳聚合力,多村协同促共兴,规模与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同步跃升。

  放眼黄山,一个个片区正成为承载“茶花草鱼”等特色产业的主平台。从分散的“一村一品”,到区域化、链条化的“一片一产”,各村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型业态补链、强链、延链,共同托举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从“网红村”到“红一片”

  西溪南村,千亩枫杨林与清澈溪流相映成趣;石桥村,秘境酒吧、战壕咖啡、潮玩空间陆续亮相;琶村村,参观新四军二支队琶塘纪念馆,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金秋时节,徽州区西溪南镇全域满目青绿,往来游人如织。

  可回望两年前,西溪南村是一枝独秀,周边其他村庄则没有形成满园春色,显得冷清许多。实际上,这些村大多沿丰乐河分布,天然风光和资源禀赋相差无几,缺的正是如何开发,以及怎样串珠成链。为破解发展难题,2023年开始,西溪南镇以党建联建推动片区6村组团发展,探索形成“抱团发展”新格局。

  西溪南镇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快推进大西溪南旅游发展规划,聚焦打造西溪南全域绿野仙踪独特IP,优化设置文旅动线,做到村村联动。6个村合力组建联建运营公司,实行整片运营,创新“两次分配”机制,汇聚村际协作合力,持续拓展摆渡转运、丰溪竹筏、花迹茶饮、丰溪电动车、热气球等各类新兴业态,统一纳入共富营收系统。“抱团发展”以来,片区内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整体提升36%。

  新场景新业态不仅为游客带来难忘体验,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经济收益。“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石桥村村民程亚龙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天营业额可达上万元。不少村民在古村落当小火车驾驶员、开游船、做服务员,月收入稳定。今年以来,西溪南镇游客量达194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31%。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从“沉睡资源”到“热门打卡地”,这样的转变在黄山并不鲜见。

  在歙县深渡镇,九龙潭冰雪世界内,北极熊、企鹅等冰雕艺术让人瞬间穿越到银装素裹的梦幻国度;“雁遇新安江”依托“放歌新安江”航线,通过大雁伴飞表演联动游船观光、快艇驰骋,构建多维度生态体验矩阵……通过新安江区域党建联建平台,深渡镇做好“旅游+”文章,今年1—7月,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00万元。

  黟县宏村镇整合各村、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推出“宏颜知己”国风茶饮、塔川咖啡等特色产品,联合实施环宏村骑行绿道建设、哈啰单车联建等项目,串联宏村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游客带来全新旅游体验。在宏村村的带动下,片区内村党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同比增长140%,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

  织就乡村治理“一张网”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黄山市“六联”机制持续释放治理效能,精心编织出一张紧密联动、高效温暖的善治之网。

  走进歙县深渡镇综治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映入眼帘——这是该镇打造的“数字驾驶舱”,一套集数据集成、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等于一体的“党建+基层微网格”治理系统。“超过2万条民生数据在‘舱’内打通,系统还在纠纷排查、重点人员管理、雪亮工程等8大领域拓展出12类应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该系统共受理综治中心事件477件,已办结470件,办结率98.53%,满意率100%。

  深渡镇以“组织联建”为抓手,划分105个基础网格,设立5个网格党建服务点,实现8052户家庭走访全覆盖,高效办理民生诉求167件。服务联动持续发力,全镇投资3000余万元推进24个项目全力提升镇村基础设施水平,扎实完成30项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在西递镇,通过坚持“全域4A、景区5A”和镇景(站)村一体化发展,实施全域“席地而坐”提升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2024年以来,潭口村、源川村、艾峰及叶村片区先后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西递镇获评安徽省和美乡村建设先进集体。西递镇全域打造“作退一步想”积分制品牌,发挥“递”送美好志愿服务队、“西递大妈”等特色力量,推动综合服务和联动执法,有效破解区域治理难题。今年以来,全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9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从古村落在协同中破茧重生、焕发新颜,到产业带在联动中融合壮大、效益倍增,再到治理效能在共建中协同提升、温暖人心,黄山“六联”共建的探索,其核心在于以系统性思维打破制约乡村发展的孤岛效应。黄山的实践证明,当村庄不再孤立,当资源得以整合,当力量能够汇聚,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黄山的探索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万千村庄协同发展的前路。这条路,充满希望,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