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啟
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便是总爱哼些刚解放时的老歌。多是午饭后或傍晚,他独自靠在堂屋的躺椅上,眼睛微微眯着,手指在扶手上轻打节拍,常哼唱的有《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西北人民歌唱毛主席》等歌曲。
听得多了,我也会唱几句:“嘿啦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下开红花呀……”“南京到北京,哪一个不闻名,人民的领袖就是那毛泽东,领导咱们大翻身,咱们的大救星……”稚嫩的嗓音伴着父亲浑厚的调子,在堂屋里轻轻荡漾。而所有歌曲里,我最熟悉的还是《大刀进行曲》。
不单是因为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更因为父亲唱这支歌时总带着股特别的激情。一唱到“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那段歌词时,父亲总会不由自主地站直身,眼神里像燃着团火,仿佛下一秒真要抄起大刀劈向日本鬼子似的。
见我懵懂地问“什么叫鬼子?”,父亲愤怒地说:“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随后,他一桩桩说起几十年前的往事:在吉林开店的本家人,曾声泪俱下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1938年12月,日军飞机轰炸我们县城——古城歙县,烧毁房屋几十间、无辜百姓死伤几十人……他翻来覆去地说,生怕我记不牢。从那时起,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便像烙铁般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一二年级,大概是班上第一个会唱《大刀进行曲》的。虽然有些地方唱走了调,却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为了教会大家,我拿着哥姐的歌本,缠着他们教我唱熟歌词;又跟着隔壁汪老师一遍遍地认真学唱,直到把调子唱准。
三十年光阴流转,当年跟着父亲学唱的那个孩童,也成了孩子的父亲。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闺女上幼儿园的那两三年里,几乎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她总爱蹦蹦跳跳地唱着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欢快的旋律伴着她轻盈的小身影一路飘荡,我听着听着,脚步不知不觉就轻快起来,总忍不住跟着她一起唱。
一次闺女问我:“爸,你小时候唱什么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刀进行曲》……”我微笑着回答道,“而《大刀进行曲》是跟你爷爷学的。你爷爷离开我们快十年了,可惜生前没见到你这个爱唱歌的乖孙女。”
就像当年父亲那样,我耐心地讲,让闺女对《大刀进行曲》的来历有个大概的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抗战开始;1933年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砍杀鬼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支大刀队浴血拼杀鬼子,保卫祖国山河。这些壮举激发作曲家麦新写下了《大刀进行曲》,它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鼓舞士气的经典战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
没过多久,一次逛商场时,闺女在玩具区指着一把塑料大刀,认真地对我说道:“爸,买这个吧!要是以后日本鬼子再来欺负我们,我就用这把大刀砍杀小鬼子!”说着,还模仿着挥刀的样子,小脸上满是坚定。
往后的日子里,自家小院里时常响起闺女稚嫩却铿锵的童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一听闺女唱《大刀进行曲》,我就跟着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每一回,都令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