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月是故乡明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徽州       上一篇    下一篇

">

">

  □ 胡 平

  又是一年中秋至,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在这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里,仰望苍穹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禁想起北京大学程道德教授所珍藏的那幅题词——程开甲院士亲笔书写的“月是故乡明”。短短五个字,笔墨间流淌着这位科学巨匠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情怀。

  程开甲院士与徽州的渊源,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寻根故事。他虽生于江苏吴江,却始终不忘祖籍徽州。2016年,近百岁高龄的程老授权家乡人士寻找根脉,当最终确认祖籍在安徽省绩溪县仁里村时,老人激动不已,双手紧握寻根者的手,十指相扣。欣然提笔写下“我是徽州人”,笔墨间流淌着对故乡的无限深情。他那句“参天之木,必有其根”,道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认同和文化归属。

  程开甲院士题写的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程道德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徽州乡贤,珍藏这幅题词,体现的是文化人对故乡情感的珍视。这两位数十年离乡的徽州人,通过笔墨传递着对共同故乡的思念,恰如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时,同乡共望一轮明月。

  程开甲院士的故乡情怀,与中秋佳节的文化内涵深度契合。中秋节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为中国人所珍视,正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根”的追寻、对“家”的眷恋、对“团圆”的向往。程老对徽州的思念,与亿万华夏儿女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时的心绪,本质上是相通的——那是一种文化基因里的归属感,是一种精神上的还乡。

  然而程开甲院士的故乡情怀,并非囿于狭隘的地域观念,而是与宏大的国家情怀紧密相连。1950年,正在英国留学的程开甲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深感“中国有希望了”,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这种选择,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爱家与爱国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隐姓埋名20多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多少个中秋之夜,他望月思乡,却为了国家安危毅然坚守。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中秋文化中“团圆”意义的升华和拓展。

  程开甲院士曾动情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人生真谛。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缅怀程老,不仅是追思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更是要传承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高尚情怀。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是故乡格外亲。程老生前多次表达回乡祭祖的愿望,却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外孙周宇江表示:“徽州访祖一事,我们一定会代老人家完成心愿。”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恰如中秋明月,永恒而温暖。而程道德教授对“月是故乡明”题词的珍藏,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今天,当我们阖家团圆,品茗赏月之际,不应忘记还有无数像程开甲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强盛,或在实验室刻苦攻关,或在野外艰苦勘探,不能与家人团聚。他们的奉献精神,正是中秋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个人团圆固然美好,国家富强更是保障万家灯火的基石。

  “月是故乡明”——这五个字凝聚了太多情感与文化内涵。对程开甲院士而言,徽州是故乡;对中华民族而言,神州大地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望向的是同一轮明月,心怀的是同样的家国情怀。

  程道德教授珍藏的程开甲题词,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记录,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这幅题词将两位徽州乡贤、两位杰出知识分子的故乡情感凝固于笔墨之间,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它让我们看到,无论走得多远,职位多高,中国人内心最柔软处永远留着故乡的位置。

  明月千里,千秋共仰。中秋的月光照耀过古人,也照耀着今人,必将照耀未来无数个团圆之夜。愿这份故乡情、家国梦,如中秋明月,清辉永驻,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