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治淮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是祖先积累的道德与财富,传承五代后便难以为继,徽州民间相传有句魔咒,叫“富不过三代”。但西递人却成功地闪过了这一魔咒,将宗族的繁荣传承远远超过三代,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西递古人一代一代重视“敬畏”的教化和传承。
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大多数时间段,西递人相对比较快乐,幸福指数也相对比较高,这种快乐来自他们对法律的敬畏,虽然有时心理上对法律的正确性并不完全认同,但在行为上却不对法律提出公然的挑战。当然,这种敬畏也许是建立在温饱问题能稍稍解决的前提下,倘若不是冻死、就是饿死,连命也朝不保夕,恐怕也会激起民变,幸好西递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困局。
对法律敬畏的另一方面,是西递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们一代一代遵循“吃饭吃碗里,走路走中间”的古训,不贪非分之财,不赚昧心之钱,在贤与富之间,他们首先选择的是贤,贤而不富尚不失为道德之楷模,富而不贤,则为人所不齿。为了将法律的威力强调到无所不在,他们将法律比喻成天地神明,告诫那些想做坏事的人,“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你做的坏事别人不知道,当知“人间私语,天闻如雷”。一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在西递流传至今。
说是一位商人趁着夜色向一位官员行贿,并信誓旦旦,此事绝无外人知道,谁知那位官员用手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说,“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这么多人知道,你竟敢胡说没有人知道。”西递古人是把天地看成威严公正的化身,在他们的心中,天地并非虚无,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活体。故事中那个深夜拒贿的情节,西递人也言之凿凿,他们的某位祖先就曾有过类似作为。
西递古人对法律的敬畏,还来自对因果报应的笃信,虽然西递古人奉行“非因报应方为善”的行善准则,但他们却坚信,一个人做了坏事、恶事,肯定是会遭到报应的,而且是“近报在自身,远报在儿孙”。就是说,你若做了违法乱纪之事,虽然暂时侥幸逃脱,甚至在你这一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日后,这种惩罚会落在你子孙后代的身上,让后人在你子孙身上看到你所犯下的罪恶得到了报应。这种理论的提出和推崇,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缺失“现世报应”的事实,让人看到不法者有着太多的侥幸心理,很容易产生“前腐后继”的负面影响。所以,儿孙“代为受罚”的理论,对不法者也会同样有着震慑力,因为你虽然活着的时候躲过了应有的惩罚,在九泉之下,也会为无辜子孙代你受罚而痛心疾首,后悔莫及。
这种报应理论虽然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确实对人们的行为有着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因为在法律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这种对天地神明、善恶报应的敬畏,使许多人不敢践踏道德的底线,这也使我理解为什么西递胡氏出了那么多官,却没有一个成为被朝廷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出了那么多富商,也没有一个成为众人唾弃的奸商。
西递古人不仅对法律表现出极大的敬畏,而且对大自然表现出同样的敬畏,他们认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都是大自然和上天的馈赐,珍惜这些物质便是对天地的敬畏,他们提出“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意思是爱惜衣服、爱惜粮食,并不是吝啬、舍不得花钱,是守财奴,而是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那时西递许多大户人家,他们的餐桌上,碗筷整洁,但饭菜却很简单,即便是宴请宾客也不敢铺张浪费,在他们看来,任何暴殄天物的行为,都是对天地的大不敬,都会遭受报应,每次餐后,他们的碗里总是干干净净,就连掉在桌上的饭粒,大人们也会捡起放入嘴中,给孩子做示范。
三十年前我在西递采风时,听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官员来西递访友,主人盛情接待,客人吃完后,前来收拾餐桌的仆人看到客人的碗里是吃一半、剩一半,于是抬头看了客人一眼,回头和一同收拾餐桌的同伴低声说,“此人日后当饿死。”众人只当他讲的是气话,不料那官员后来因犯事被抄家流放,路上真的冻饿而死。这事传到西递后,大家更加认定,浪费粮食肯定是会遭受天谴的。
西递古人能在别人浪费粮食时,看到“定当饿死”的预兆。今天的人应当比古人更聪明,更能看到那种奢靡后面潜藏的危机。今天的浪费也许侥幸不会在我们这辈人身上得以报复,但若不警醒,我们的后人会不会难逃厄运。
西递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还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上,他们也许不能清楚地说出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但他们以一种朴素的理念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用风水的神秘来保护村庄周围的树木,用春祭山神来限制人们春天狩猎,因为那个季节放火烧荒和打猎都会妨碍山上动物的自然交配,繁殖生息;他们用放生积善来限制人们在鱼类产卵季节下河捕鱼,他们用乱抛字纸,子孙后代将不会读书写字,来规劝人们不要随地扔垃圾,保持村庄的洁净;西递的高官富商不少,可你在西递却看不到一所类似山西晋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规模恢宏的园林,因为他们不忍心因为建造自己的住宅而占用太多的耕地,明白一块瘦田也会让一家人免于饥饿,所以只能在“袖珍”上多花心思……
西递古人对“敬畏”的重视和传承,为西递后来的繁荣和今天的绿水青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