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老年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认识、应对与护理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年痴呆,医学上常指阿尔茨海默病(AD)或其他类型痴呆,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大多数患者会伴随出现精神行为障碍,医学上称为“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这类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照料者带来巨大心理和生理负担。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公众科学认识与应对。

  一、什么是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

  BPSD是指在痴呆病程中,患者出现的紊乱知觉、思维、情绪或行为等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焦虑、抑郁、激越、攻击行为、重复动作、睡眠障碍等。据研究,70%—90%的痴呆患者会出现此类症状,是导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大脑功能退化有关:神经元变性、神经递质失衡(如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减少),以及脑结构改变(如海马、额叶、颞叶萎缩)共同导致认知与精神行为的双重障碍。

  二、常见临床表现

  BPSD症状多样,贯穿痴呆全过程,不同阶段表现各异:

  1.早期:以情绪障碍为主,如焦虑、抑郁、淡漠、兴趣减退、敏感多疑。部分患者因记忆下降产生不安,反复确认物品位置,易被误诊为“老年抑郁症”。

  2.中晚期:症状加重,表现为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

  a.妄想:常见被偷窃、被害、配偶不忠等妄想,患者坚信不疑,难以说服;

  b.幻觉:以视幻觉多见,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动物,常引发恐惧或攻击行为;

  c.情绪波动:易激惹、愤怒、哭笑无常,傍晚加重(“日落综合征”);

  d.行为异常:重复言语、徘徊、撕扯物品、攻击他人(语言或身体);

  e.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夜间游走、尖叫;

  f.人格改变:自私、幼稚、依赖、缺乏羞耻感等。

  三、诊断与评估

  BPSD的诊断需建立在痴呆确诊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病史、精神行为评估量表(如NPI、BEHAVE-AD)及排除其他病因(如感染、代谢紊乱、药物副作用)。关键在于区分症状是源于痴呆本身,还是继发于环境或心理因素。

  四、治疗策略:以非药物为主,药物为辅

  1.非药物干预(首选)

  a.环境调整:保持安静、熟悉、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刺激源;

  b.心理支持:尊重患者人格,避免争执,用温和语言沟通;

  c.行为干预:分析行为诱因(如饥饿、疼痛、孤独),针对性应对;

  d.认知训练与康复:音乐疗法、回忆疗法、宠物疗法等可改善情绪;

  e.家庭支持与教育:照料者需了解疾病知识,掌握应对技巧,避免“照护者倦怠”。

  2.药物治疗(短期、小剂量)

  药物仅用于症状严重、危及安全或非药物无效时,需严格遵循“单药、小剂量、短期”原则,并密切监测副作用。

  a.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奥氮平等可控制幻觉、妄想、激越,但可能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和跌倒概率;

  b.抗抑郁药:舍曲林、西酞普兰等适用于明显抑郁焦虑者;

  c.抗痴呆药:美金刚、多奈哌齐等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改善认知,间接缓解精神症状;

  d.辅助药物:小剂量褪黑素改善睡眠,避免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加重认知损害)。

  五、中国患者特点与社会挑战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我国痴呆呈现“两高”特点: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8倍,农村地区显著高于城市,与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密切相关。AD已跃升为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因此,加强早期筛查、普及公众认知、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尤为重要。

  六、给家属的建议

  1.理解而非指责:患者的行为异常是疾病表现,非故意为之;

  2.安全第一:移除危险物品,防止走失、跌倒、自伤;

  3.规律作息:固定饮食、睡眠时间,减少夜间刺激;

  4.寻求帮助:加入照护者支持团体,必要时寻求专业社工或机构协助;

  5.关注自身健康:照护者需定期休息,保持心理健康。

  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虽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进展、提升生活质量。我们应以理解、耐心和专业应对这一“沉默的流行病”,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关爱中安度晚年。早识别、早干预、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战胜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 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