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妹妹总喜欢晚饭后拉着爸爸,一起去离奶奶家不远的黟县漳河滨水公园散步。那里有我们最爱的滑梯、秋千,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却玩不腻的游乐设施。
那天刚走到公园入口,妹妹的鞋带散了。我蹲下来帮她系,抬头间,望见不远处立着一行字:黄山儿童友好城市。我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爸爸解释说,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在城市里也能做真正的主人,让你们健康、开心地成长,让整个社会都愿意弯下腰来倾听你们的声音。“你可以自己去发现,这座城市为你们做了些什么。”
于是,我开始用心观察。
原来,这座城市正悄悄用“一米的高度”重新打量自己——台阶边加装了我们刚好能扶到的小扶手;卫生间里装了迷你马桶;十字路口等待区,画上了跳房子的格子。黄士陵公园变成了“昆虫王国”,曾经硬邦邦的水泥地“长”出了毛毛虫一样的波浪滑梯,沙坑里还藏着我们画过的“藏宝图”。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友好,都藏在这些看得见又碰得着的“小”里面。
周末,课外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徽州文化博物馆和徽州豆腐博物馆。我不再只能隔着玻璃望文物,而是能亲手触摸徽墨的纹路,穿戴缩小版的凤冠霞帔,甚至亲手磨豆浆、点豆腐。在体验徽墨制作时,我们的小手变得黑乎乎,却在宣纸上画得停不下来。“原来写字这么好玩!”第一次拿毛笔的同学忍不住喊。我真希望这样的课堂也能走进学校——让老艺人教我们徽州三雕、撕纸书法,让老手艺变成我们能摸、能试、能传承的新体验。
回去时,我们走了去年刚改造的滨河路。河畔出现了会发光的水草和绚丽的彩虹门;林荫道下,灯光蝴蝶与花朵在脚下“绽放”,就算下雨也不怕滑倒。这条路成了我们放学最爱走的“星光大道”。公园的墙上换上了我们画的城市四季,连垃圾桶都变成了小动物的造型,扔垃圾,忽然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这种愿意听我们说话、按我们心意做出改变的态度,比什么昂贵的设施都温暖。
夕阳为马头墙描上金边。我望着远处正在玩耍的小伙伴——小女孩飞扬的辫子和粉墙黛瓦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那一刻,我想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去摸摸巷口的矮扶手,去坐坐公园的迷你长椅,去尝尝幼儿园小朋友参与设计的“徽味小点心”……
这座城市的温暖,来自于它愿意蹲下来——“用一米的高度”看我们,平等地对话。儿童友好,不是大人送我们礼物,也不是大人把我们捧得高高的,而是真正把我们当作城市的一员,尊重我们的想法,让我们也有能力参与建设、表达态度。
爸爸说,全市已经建成了23处儿童友好公园,开通了儿童公交专线,新增了许多阅读空间……我心里悄悄计划:要坐上友好公交,逛遍每一个友好公园,还要继续去找——哪些地方还可以“微改造、精提升”?
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正在努力成为我们喜欢的样子。而我们,也是它未来的样子。 ·江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