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蒹葭三叠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 娟

  晨起,新安江畔。水汽氤氲,江面茫茫。

  偶遇一小片芦苇林,不知道是大自然经年累月的杰作,还是景观设计师有意为之。芦苇在微风中轻摇,斑驳的船只横卧在水边,新安江水无声流淌。驻足,静默。蓦地,恍若坠落在《蒹葭》那苍苍茫茫,如梦如幻的意境。

  诗三百,思无邪,温柔敦厚,《蒹葭》之秋水伊人,烟波浩渺,千古情思之宗。每次读来,仿佛都会有一位身穿素衣,明眸皓齿的温婉女子迈着轻柔的步伐款款而来。当我想去捕捉那一刹那的温柔时,她便又如水中月,镜中花,消失得无迹可寻,只空留一阵若有若无的清香。纵然寻而无果,亦不会停止追寻的步伐,万千情愫萦绕于心。读诗,亦在见自己,见人生。

  初读《蒹葭》,尤在年少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读诗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不求甚解。只是看到了一幅“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惨淡秋景。

  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不知从何而来的情思缠缠绕绕。凝视诗篇,敏感多思的内心投射在书页上,浮想联翩,一幅凄美的画面缓缓在纸页浮现。

  深秋已至,草木摇落。大地空旷广袤,有这样一个宁静的角落,恍若世外。大片大片苍青色的芦苇在秋风中肆意摇曳,四周寂寥,夜半寒凉,露珠凝结,霜花绽放,点缀于苍翠的叶尖,清冷,瑰丽。

  微微秋风吹送着袭人的凉意,水草淡淡的腥味伴着股股寒气扑面而来。茫茫湖水轻笼着薄薄的雾气,水天一色,浑然难辨。晨光熹微,芦苇愈加苍翠,经过一夜的润泽,仿佛要沁出水来,叶片上残存的露珠,晶莹剔透。晨光穿透远处的薄雾,落在淡蓝的湖水上。微风吹皱了湖水,泛起一层一层的涟漪,跳动着点点波光。

  树叶簌簌而落,打着旋儿落到湖水里,被水流带去未知的远方。小草经不起一丁点儿寒气,在寒露的入侵下已经发黄,无力地耷拉着。

  年少的心为之轻轻颤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凄凄秋色,因《蒹葭》而藏匿着不可言说的温柔和落寞,亦如年少时那层层叠叠的心事。

  走出象牙塔,初涉人世,《蒹葭》依然是心头那一抹皎洁的月色。只是人生多了些许的迷茫,纷纷扰扰的声音扰乱了宁静,模糊了方向,那些年少时发着光的梦想在现实的磨砺下逐渐暗淡下来。再读之,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那苍苍芦苇丛边,一位男子,一袭白袍,默然伫立,在清冷的旷野独自哀叹,惆怅爬上眉心,忧虑的思绪萦绕于怀。湖水轻漾。他时而不安徘徊,时而翘首期待,时而凝视远方,仿佛湖水里倒映着意中美人的影子,可是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在何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年轻男子一心渴慕的女子也许也在深深爱慕着男子,只是她的爱也许有难言的苦衷,抑或她只是想考验一下男子,爱得是否痴情,是否决绝。于是,她并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地向男子缓缓走来,而是一会隐匿在水的对岸,一会又飘然去了水边,一会又去了水中的沙洲,宛若惊鸿般。

  痴情的男子啊,何奈眼前秋水茫茫,那被思念折磨得恍惚迷离的心神慌乱地随着倩影飞到了意中人去的每一个地方。尽管他无惧道路的漫长,艰难和曲折,尽管他逆流而上,一心求索,可是女子的那份温柔妩媚他偏偏求之不得。正当这份沉甸甸的思念看似有了寄托的时候,那曼妙的身影又倏忽不见,空留给男子满心的惆怅。

  从黎明时分等到太阳高照,从露珠凝结为霜后寻觅到露珠变水蒸发,伊人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虚幻梦想,这是何等的忧愁,失望?

  天地寂寥,秋水无声,芦苇随风轻摆,仿佛听到了男子的那一声轻叹。

  那声轻叹里是思之不见的怅惘,是寻而不得的无奈,也是执着寻觅的誓言。

  我仿佛看到了一夜西风凋落了草木后,独上高楼的晏殊望尽天涯依旧望不到所念之人的伤感和落寞。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最难唯有“圆满”二字,“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揣壮志,向阳而行,豪情万丈,曾仰天大笑吾辈不是蓬蒿之人,欲拔剑刺破长空,欲傲然立于江湖。然而,风雨和浪潮终究会来。翅膀还有些许稚嫩,脚步还不够沉稳,该如何御风而行?

  人到中年,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一路走来,方知不如意是常态。即使远方是未知,是险境,仍满怀一腔热忱,不曾停下前行的脚步,是对蓬蓬勃勃的生命最热烈的回馈。于是,再读《蒹葭》,读出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况味。

  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打磨风化,《蒹葭》依然如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灿烂的底色上,越发熠熠闪光。它质朴真诚地表达着先民们的爱恨情仇,坦率地表露着喜怒哀乐。

  关于《蒹葭》的解读众说纷纭。年少时,以为《蒹葭》只是一首年轻男子辛苦寻觅心爱女子的情诗。后来才知,仅仅理解为爱情诗未免过于狭隘,“此诗许是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还有一说是“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抛却学术寻根问底地解读,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首独属于自己的《蒹葭》。

  人和书有着奇妙的缘分,一本好书,一篇好文,一首好诗,如一位称职的心灵导师,一位闺中密友,轻轻擦洗了蒙尘的心灵,慰藉了旅途劳顿的灵魂。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踽踽独行于迷茫与黑暗中的旅者。

  《蒹葭》是否是爱情诗,是否“诗言志”,于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否真的重要?重要的是当个体沉浸在跨越千年的文字中,依然能在先民们淳朴美好的感情里忘却琐碎,洗涤心灵,获得向上生长的能量,获得向阳而行的力量,足矣。

  风尘仆仆地在尘世跋涉,单纯的心灵不免会不再清澈,初心也会蒙上厚厚的尘土,蒙昧,迟钝,污浊。唯有找寻到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寻觅到内心渴慕的“伊人”,内心才会通透,思想才会明澈,行走于世间的脚步才能充满力量。

  就如陶渊明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洒脱地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王维留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然而“伊人”并非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她时隐时现,时而给人欢愉的希望,时而又带给人无边的落寞。当你无所畏惧,加紧步伐,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时候,她可能正在不远处笑靥嫣然地等着你;当你放慢步伐,东张西望,且行且停的时候,她便不见了踪影;当你奋不顾身,为她耗尽心神,精疲力竭的时候,她可能依然是心中最虚幻的存在……

  这像极了我们寻梦的过程,谁的一生不是在寻梦呢?谁的一生都是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那梦呢,你往前迈一步,她就往更高处再升腾一点,人的欲望永远是无止境的,得到的永远比想要的少。

  而这个过程也一定是充满荆棘,泥泞坎坷的,也许会无数次摔倒,摔得血肉模糊,也许是耳边充满了讽刺和否定,还或者是无人理解和支持的孤独……

  正如《蒹葭》里的男子在寻觅“伊人”时,路途充满艰难险阻,且又漫长。然而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挫折,失望痛苦,却总是又重拾起希望。他内心里笃定的是期盼的人儿,或者希望,就在不远处等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人生亦是如此。只要永远怀揣美好的期待,并相信梦想就在一点一点靠近,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无法挡住前行的脚步,所有的痛苦磨难都会转化为智慧和强大内心的力量。不管前方是否会有伊人嫣然莞尔,不管道路是否曲折漫长,也不管这一程走来是否会孤独寂寥,都别放慢追寻的脚步。未知的旅程,遥远的梦想总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强灵魂的韧性,更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正如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如柳永曾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畔,捣衣声,鸟鸣声,夹杂着零星的谈笑。世界正从薄雾中缓缓苏醒。而我,亦恍然醒来——从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清晨踏出,溯时光之流而至。此刻,朝阳初升,阳光温柔地漫射开来,湖水跃动着细碎的金光,如《蒹葭》里从不曾褪色的韵脚,明明灭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