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观《今夜星辰》 育家国新苗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8版:菁菁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 黟县美溪乡中心小学 闵荣华

  粉笔灰在阳光里跳舞,孩子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皖南乡村教师的日常——简单、纯粹,甚至有些微不足道。我教孩子们计算、认知世界,却从未想过,自己的世界也需要被照亮。直到某天,话剧《今夜星辰》的光,照进了我的心里,也照亮了我作为一名教师,从未意识到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舞台上,郭永怀先生与李佩女士的身影,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那么清晰而坚定。当郭先生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更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大义。当他一次次告别家人、走向戈壁荒滩时,我仿佛听到了那无声的惊雷,那是一个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呐喊。而李佩先生,这位“中科院的玫瑰”,在丈夫牺牲后,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与事业的重担,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她的坚韧与智慧,同样让我热泪盈眶。

  那一刻,我坐在台下,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忽然想到了不久前,我和学生们赴黄山学院参加市科创大赛。我们的作品或许没有城里孩子那么精密、那么炫酷,但孩子们为了它,查资料、画图纸、反复试验,小小的脸上满是专注与执着。彼时,我仅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骄傲;此刻,透过话剧里的光影,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力量。

  我意识到,我们教给孩子的,绝不应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知识是工具,是基石,但驱动工具、支撑基石的,应该是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何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因为他们心中有国,肩上有责,他们的科学探索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份家国情怀,才是科学精神最璀璨的灵魂。

  反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我们常常强调“要走出大山,要改变命运”,这固然没错。但看完《今夜星辰》,我深刻地反思:我们是否在教孩子“向外看”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向内看”——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个国家的血脉联系?我们是否在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点燃他们为家国、为民族贡献力量的理想之火?

  《今夜星辰》不仅是一部话剧,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照亮了我未来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科学教师,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精神的播种者。我的课堂,不应只停留在讲清楚水的浮力、光的折射,更要讲述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的殿堂里,最闪耀的永远是那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今后,在我的科学课上,我会多问一句:“孩子们,我们学这个知识,将来能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在指导他们做科创小发明时,我会引导他们去思考:“你的这个想法,能不能帮助到身边的人?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难题?”我要让他们明白: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理论,而是有温度的、可以服务于人、贡献于国的伟大事业。

  我深知,我面对的是一群身处大山的孩子,他们的视野或许有限,但梦想可以无限。我愿做那个为他们推开一扇窗的人,让他们看到窗外的星辰大海,也让他们懂得:自己就是那颗可以发光发热的星辰。郭永怀先生用生命守护了国家的机密与尊严,而我们,则要用爱与责任,守护孩子们心中那颗刚刚萌芽的科学火种,并为之注入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家国情怀。

  今夜,星辰闪耀在舞台之上;明日,我愿化作一名点灯人,将这星辰之光,一盏一盏,点亮山区学校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让他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能脚踏实地,带着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成长为新时代的“小小科学家”,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更加璀璨的今夜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