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霞 江秀娟 江斌
在歙县党史研究室编辑、黄山书社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歙县历史(1949—1978)》一书开卷部分的彩页中,收录有一帧珍贵的农业学大寨参观合影照,影照中那手捧毛主席像的俏俊年轻女子,就是我母亲余来香。
余来香,汉族,歙县新溪口乡溪口村里东坑组人,1946年12月24日生,高小毕业。也许是受美丽新安江的滋养,母亲天生清丽灵气、聪明能干。1966年12月正式入党。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优秀女干部,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
歙县档案馆里的文献资料显示:1961年,时年15岁的余来香就参加工作,在新溪口的汝川小学(也叫牛石坞小学)当代课老师。1966年7月,她被歙县团县委批复同意任溪口公社团委委员。1968年6月,她被组织任命为溪口人民公社委员会委员。1970年10月,她被任命为中共歙县溪口公社委员会委员。这是母亲“从政”的辉煌时期,同时兼任溪口人民公社委员和公社党委委员,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新溪口没有第二个女性在这样的年纪有着这样的成长经历。不仅如此,母亲还兼任着妇代会主任的工作,在新溪口乡2002年的《连任15年以上村妇代会主任情况摸底表》中仍然记载着余来香的名字,可见母亲的资历之深。
母亲是农业学大寨的积极分子。在全国农业学大赛、奋力争赶先的感召下,1968年9月,歙县组织各公社和大队干部参观团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参观学习。由于表现突出,母亲被选中成为参观团中的唯一女代表。参观团先到南京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新成就。尔后再到山西晋城县大寨参观。在大寨,他们见到了传说中的“铁姑娘”郭凤莲,母亲代表参观队员向郭凤莲赠送一枚毛主席像章,并亲自给郭凤莲佩戴上。大寨那种“改天斗地”的奋斗精神给她以深深的触动。回来后,她带领公社“半边天”到位于新溪口上游的身边“大寨典型”璜田六联蜈蚣岭参观,“全国劳模”胡早娣带领村民改造荒山、辟梯田、建茶园的精气神感染着她。在这种榜样力量激励下,余来香遂带领溪口妇女和生产队员开荒建设里东坑高山茶园二十多亩,为溪口乡扩大茶叶生产、发展多种经营探索了新路径,以至于当时的水南坊间流传有“上有(游)胡早娣,下有(游)余来香”的戏说。
母亲关心和热爱妇女工作。从1964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她都兼任着溪口大队的妇代会主任,一当就是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带领当地妇女学习文化、学演样板戏、参加民兵训练打靶、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为妇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县民兵集训大比武中,母亲打靶三发三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人武部领导和参加民兵的高度称赞。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前夕,她继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带领里东坑生产队社员学习嫁接种植柑橘技术,和大家一起连片地、分散零星地发展柑橘二三十亩,为村集体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天的新溪口柑橘产业的形成,离不开他们那一辈的辛苦付出。过去那个年代是不脱产边生产边当干部的,实行政社分开、重设乡政府体制改革后,母亲并没有像别人那样享受到国家并轨衔接“脱农转干”政策的待遇,但她依然乐观豁达,阳光向上。分田分地到户后,母亲继续奋发,与父亲江政炎联手打拼,一举成为“党员科技示范户”,还被评为“五好家庭”,受到党委政府的表彰。
母亲对党组织颁发给她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特别地珍惜,总是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家中来了客都会拿出来给人“晒晒”,以表达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如今,母亲的党龄已有60年,年岁也近八十了,尽管头脑做过手术,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热情,对家乡乡村振兴积极支持,对党和党的光辉事业充满无限忠诚。
这就是我母亲余来香的人生,平凡而精彩。在新溪口那条美丽的江里,流淌着她带领“半边天”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故事,水南那一抹香,一定会在岁月的深处,在我们儿女的心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