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通
上有搁船之尖,下有帝王之地,外有十门九锁,内有金樽金梁。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次仙姑托梦给在扬州的乾隆皇帝,说了以上四句话,乾隆皇帝第二天就把梦境给大臣们说了,要大臣们去寻找这个地方。当时在扬州徽州商人很多,乾隆皇帝在扬州活动时徽商都是参与其中的,大臣们就跟徽商说起这事,徽州商人知道,在老家徽州有个叫搁船尖的地方,跟皇帝梦境极为相似。于是来到福泉山的搁船尖下,跟梦境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地方偏僻,范围狭小,十道石门只有一道是锁上的,至于金樽金梁,只是村里的一对兄弟名字,只好作罢,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写了“福泉名山”四字。这就是在歙南金川一带一直流传的一个传说。
其实福泉山离我家很近,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我们那里叫排排山,搁船尖是福泉山的主峰,虽然离我家只有十几里路,但由于搁船尖下的皂土太村,没有亲戚,又没有其他事由,高中毕业前一直没有去过。1986年高中毕业后,那年的七月初七庙会,才第一次去。虽然一直生活在大山里,还是被这鬼斧神工的十门九不锁震撼到了。喀斯特地貌的十道门,从两边山脊上长出石墙,一直延伸到河谷,在谷底开出豁口,让流水通过,形成众多瀑布,石墙上的巧石林立、千姿百态、别具一格。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过了十道关,还未到仙姑庙,就能听到爆竹震天响,庙里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今年七夕庙会,我特地去了一次,向有关管理人员了解了一些情况,回来后又搜索了一些资料,对此庙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看法。据了解,在仙姑庙很早之前,这里曾经有个规模宏大的寺庙,僧人有百余人之多。有一种说法,寺庙里后来得了一场瘟疫,绝大部分僧人死了,极少人也跑到别处。另一种说法是寺庙不守规矩,残害信徒,最后被官府剿灭。沉寂数百年后,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才有仙姑庙(跟山下的皂土太村历史差不多长),初始的庙是简陋的茅草房,到清乾隆时期建成砖瓦结构,后几经修葺成现在的样子。至于仙姑的原型,说是住在东山(今金川乡仁合村,离搁船尖不远)的一位贫穷而又善良的母亲,带着女儿来到福泉山,转眼女儿便不见了,母亲哭喊着女儿,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只女儿的玩具,又在旁边发现一只,升天时在石头上踩出的脚印,知道女儿是成仙了,写下“仙姑庙”三字后便宣扬,希望有人为她建庙,后人如她所愿建起了仙姑庙。此庙所处位置,在搁船尖下一大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上,坐东北朝西南,乃是九龙戏珠的一块宝地,有诗云:福山千古在,泉水四时流。十门把水口,大地在源头。庙门口有一株古柏,估计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见证这里发生的一切。
先按照十道门十首诗的内容,领略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色。第一关朝天门:忽到名山第一关,放开钜眼解愁颜。一泓清水数竿行,中有荒亭三两间。第二关地锁门:又到名山第二关,九天狮子降生寰。可怜人世知音少,犹作筑僧座下顽。第三关钥匙门:二关以外是三关,二道危墙锁翠鬟。只有清泉关不住,泠泠飞得到人间。十扇门只有这门是锁住的,流水从石锁梁下通过。第四关蝴蝶门:才过三关又四关,两峰恍似翠眉山。于今方信天工巧,画出双蛾湾复湾。第五关牌坊门:曾向游人问五关,却云山外有重山。何须定觅仙源路,阮阮泉声在此间。第六关净心门:转眼谁知又六关,惊闻石上水潺潺,回头试认仙关景,依旧清泉绕翠鬟。第七关天泪门:皂荚滩前是七关,桃源谁辨路回环。此中哪得红尘客,只有仙翁自往还。在第七关石崖下,便是古村落皂土太这个曾有1000多人的大村庄,因为防地质灾害原因,已整体外迁,只有少数几人留守,石壁上还有个极像人头的奇石。第八关朝宗门:第七关中有八关,最高墙内有短墙。此间哪有青精饭,吩咐刘郎莫入山。第九关观音门:峭壁嵯峨是九关,浑如铁瓮锁人寰。古来不受兵霜劫,乐待神仙自在闲。第十关朝圣门:行尽清溪已十关,不知天上与人间。遥闻绿竹猗猗内,一片钟声分外闲。
仙姑庙背后便是福泉山主峰搁船尖,一条几乎直线的山路上顶,海拔1400多米,这里是歙县、临安、淳安三县的交界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向北看近在咫尺的海拔1700多米的清凉峰,也不显高大,向西,黄山隐约可见,向南,则可以看到浩渺的千岛湖面白茫茫的一小片,四周村落点缀在群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