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高莉莉
处暑的风保持着热辣滚烫的味道,我们跟随着这份热辣滚烫走向徽州这个季节最甜的地方——金竹村,展开一场关于“金丝琥珀蜜枣”的探寻之旅。
随着车子不断向前,大山在微风里泛起细密的纹路,像一条被轻轻展开的古老航线……方向盘在连续转向中轻颤,轮胎碾过碎石发出细密爆裂声,也不知道拐过了多少道山弯,终于在又一个拐角处我们的眼前一亮——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粉墙黛瓦铺陈在半山之上,在沉稳的底色上划出优雅的轨迹,山顶是茂盛的树林,下山坡布满梯田。山顶树林可以蓄住雨水,半坡住人,则能遇见更多阳光。下山坡层层叠叠的梯田,渠道可以顺着山势将水次第注入,每一块田都能得到滋润。线条绘就,只待四季轮转,为它填充颜色……
阳光轻柔地映照在那片土地之上,为每一寸土地都抹上了柔和与梦幻。这片清爽与纯净,是原始淳朴的质感与绿意所塑造出的自在氛围。带着这种独特、珍贵且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云上仙境——金竹村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水口林旁的石塝上,一块牌匾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中国传统村落”几个字眼直入眼球,原来,金竹村在2019年6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认定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各具形态的石头拥抱在一起,构筑成村落最牢固的骨骼。石缝里缀满了青苔,绿得有些暗沉,与青苔相伴的野草,纤细而坚韧,在风中轻轻摇曳着……嗅着混合了泥土、石头和岁月的气息,我们踏入村庄,感受古老村落市井烟火里的盎然诗意……风从脸颊轻轻划过,一股淡淡的甜意带着季节的温度在鼻翼间袅袅萦绕,闻了闻,果然空气中有一股甜甜的味道,循着甜香,我们来到位于上金竹的村委会,门前的平台上正在展演“金丝琥珀蜜枣”制作技艺。
几位身着兰花布衣、头戴布巾的大妈正在忙碌着……
转身,只见几排锅台在阳光下排开,火烧得旺旺的,锅里是烧化开的白砂糖,切好的青枣在糖锅里慢慢地熬煮,汩汩冒着气泡的糖水缓缓渗入青枣的肌理……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看见我们一行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向我们介绍起“金丝琥珀蜜枣”的制作过程:“我们蜜枣在原料选择上就很讲究,要挑选那些体形饱满、果核细小、肉质疏松且富有弹性、果皮薄而坚韧、汁液适中的优质枣子,我们村种植的马枣就符合这些特点……处暑一过,我们就开始采摘制作,通过划枣、煮枣、捏枣等十余道精细工序,纯手工古法制作,无添加……”
刚刚出锅的金丝蜜枣,色泽如琥珀,温润饱满,光泽晶莹,金丝匀称,一口咬下,枣肉软糯,香甜诱人,饱含着浓浓的阳光味道,甜醉五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枣气味甘甜、性质温和,能够滋养脾气、调和胃气、畅通九窍、补充少气。长期服用,更可达到轻身延年的效果。马枣属大枣里的一个品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果实,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助眠、润肠通便、调节免疫等作用,制作成蜜枣富含大量维生素B12,这一关键成分对于改善贫血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因为天太热,暖心的金竹人为大家准备了一处别样的休息区——村委会的后墙与高高的石坝围成了阳光抵达不了的一块平地上,摆放了桌椅板凳,穿堂的风将这块宝地打造成了天然空调间,人们观看完蜜枣制作,便可来此休息。
“来,尝尝我们的茶叶蛋,茶叶是我们自己山上的,鸡蛋是我们这农户饲养的……”刚刚坐定,志愿者就热情地端出了茶叶蛋,高山茶叶与高山土鸡蛋,加入山泉水慢煮,香气四溢,同行的老程边吃边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茶叶蛋……”
在休息区,我们遇到了一对来自合肥的夫妇,如今,他们定居在西溪南村。
聊到对于徽州的印象,作为新黄山人的徐女士开心地说:“徽州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你看,金竹有山核桃、枣子,三口有橘子、三潭有枇杷……今天,我们透过山核桃林看金竹村,粉墙黛瓦在斑驳的树影间闪现,景色特别美……”
信息发达的今天,有一种流动的能量,如今更多来自朋友圈的“分享欲”——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给喜欢的人,看他们的反应,再让这种连锁反应成为新的能量源,徐女士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黄山的美食美景推介给她喜爱的人,“每次,我都会拍照片,回去再发朋友圈,即使隔着屏幕,也让他们能感受到这里的美,让更多的朋友顺着我的脚步来徽州……”
对于山里的交通,徐女士很严肃地说:“我们今天自己开车来的,没有想到这样的路况,我们今天走走停停,几次都想打退堂鼓了,最后看看公里数,又咬牙坚持了下来,希望相关部门能优化一下道路……”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淳朴民风,我们到枣农家,每家都热情地让我们品尝蜜枣……我们现场观看了‘金丝琥珀蜜枣’制作全过程后就购买了一些,带回去分享给亲朋好友……”徐女士爽朗地说。
听说村里有一位叫程鸿志的老人,他是金竹枣厂的厂长,做了几十年金丝琥珀蜜枣,技艺精湛,我们决定去探访老人。
顺着村庄的纹路,我们下到位于下金竹的程鸿志老人家中,好客的老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堂屋,并摆上了他制作的蜜枣。
聊起蜜枣制作,老人可兴奋了,他说:“选择鲜果就很讲究,呈半白的糖分正好,青的糖分不足,‘红头黑脸’(熟透的,糖分过多)也不能要,‘奇形怪状’的也不行……采来的鲜果先要进行划缝,这是为了促进糖分的深入渗透以及便于枣果的压片成型,接着就是清洗枣果,将完成划缝处理后的鲜枣逐个放入清水中进行清洗,确保鲜果表面干净,到煮枣环节时按比例加入适量白糖,旺火熬煮,经过熬煮后的枣果,还需要进行养浆处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经过透糖后的蜜枣,就要进行烘干了,达到半干半湿就行,最后,为提升蜜枣的美观度,就需要进行整形处理了……”
停了停,老人继续说道:“说是徽州蜜枣,其实产地就我们村周边这片山,别的地方要么枣树种不了,即使能种枣树,那枣也制不成正宗蜜枣的……我们蜜枣的历史可长了,明代嘉靖年间就有了,那时候就用糖煎工艺加工青枣,通过划丝、糖煮等工序制成蜜枣,到了清代初期,因为加工好的蜜枣颜色像琥珀,划丝像一条条金丝,所以就取了‘金丝琥珀蜜枣’这个名,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金丝琥珀蜜枣因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是以‘冕枣’进献朝廷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蜜枣是外贸出口产品,挣外汇的,那时是作为中国首批规模化出口蜜饯,远销好多国家。那时产量可丰了,一年要产100多万斤蜜枣,质量更是不要说了,一等品二等品次品,严格区分,如果按个数算,一等品四十个一斤,六十个一斤的是二等品,都不用称的,同时,品相颜色都有标准……”老人骄傲地说,“那时,外贸到安徽选蜜枣,我们这是首选……”
老人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现在产量大不如前了,年轻人大部分都离开了,枣树也没有人养护,他们对制作蜜枣也不感兴趣了……”
徽州的饮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劳动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凭借着对美食的热情和卓越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创新、耕耘,烹饪着回味无穷的佳肴,感受着酸甜苦辣的生活。然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一些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可喜的是,金丝琥珀蜜枣制作技艺已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正积极申报地理标志,相信,会有更多的目光聚焦这片土地。
“我们这里不仅仅枣甜,景色也美,稍迟点时间,山核桃就收获好了,那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林,金黄金黄的,非常醉人,到了春天,漫山的映山红……还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就是我们的路不给力啊……”热情的村民向我们诉说着。
对居住在这里的人而言,金竹村是一个日常的存在。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需要特别安排,就能在傍晚或清晨沿村子走一走。这种熟悉并不会消解它的魅力,相反地,正是这种近距离,让他们可以不断发现此地细微的变化:山峦的颜色、风吹树木的纹路、远山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