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飞立
1995年金秋九月,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由联合国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怀柔会场上,端坐着一位受到特别邀请的中国艺术界女代表、年仅30岁就在国内外画坛崭露头角的天津美术学院青年女教师蔡锦。她是安徽黄山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著名女油画家,一个地地道道的徽州屯溪人。
1965年4月出生于山清水秀的皖南山城屯溪一个普通小学教师家庭的蔡锦,从小就喜欢画画,她甚至能一个人坐在家里静静地、一连好几个小时地描啊、画啊。最早开始是临摹《红小兵》等一些当时的小画刊,后来上初中、高中时,班上的黑板报都是由她画插图。父母亲和美术老师逐渐发现了小蔡锦的这一“天资”,也热情支持、鼓励她学画。1982年9月,蔡锦考进了安徽师大艺术系油画专业班。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中。
她的绘画才能、刻苦精神和各类习作常赢得教师、同学的一致赞许。还在大学读书时,她的作品就刊登在知名杂志《清明》上,并于1985年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国际青年中国青年美术展览”。大学毕业后,她在担任合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中学美术教师的工作之余,坚持油画创作,并于1989年10月以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第5届油画创作研修班录取,在此之前,她的作品《美人蕉》入选了1987年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中国首届油画展”。
在北京中央美院进修的两年期间,她全靠好心班主任介绍课外家教以及亲友相助来维持生活,克服了许多困难。1991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了“蔡锦油画作品展”“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毕业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成绩奖。随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破格聘用她为该院师范系讲师,并任班主任,一直任教到2025年退休。
蔡锦的艺术道路上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她的艺术创作进程。其一就是她在中央美院的进修学习。中央美院是每个学习艺术的学子向往的艺术殿堂,蔡锦考入油画创作研修班时只有24岁,在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愿望的同时,她的艺术命运也由此获得了新的转机。其二就是在1991年,这一年她开始了“美人蕉”主题油画的创作。1990年寒假,她回老家时,偶然在一堆乱草中看到了一棵干枯的芭蕉树,大片的叶子包裹着树身,一种似肉红色的肌肤绽放开来,原来的绿色完全没有了,那种枯萎了的形和色紧紧地抓住了她。这一瞬间给了她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并产生一种令她难以自拔的魔力。她立即取来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场景。从此,这些照片成了她出门必带的随身物品。
1991年9月,她开始在天津美院教书。有一天,她在一块画布上开始触动了那一笔。那是她进行异地调动的一段艰难时期,她常常拎着画框、提着行李,在北京、天津和合肥三地之间奔波,她并没有感到生活有什么不易的,反而劲头十足,信心满满,她年轻的心总被一种向往、一种渴望激励着。就是在这种紧绷的生活状态下,她的“美人蕉”系列慢慢“长大”。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总共创作了多达365幅“美人蕉”系列作品,并成就了那美丽的“永远的美人蕉”艺术形象的辉煌。
1993年,著名美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栗宪庭邀请蔡锦参加分别在香港、悉尼和伦敦举办的艺术展,参展的50人中除蔡锦以外,都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前卫艺术家,只有蔡锦是一个无名小辈,而且还是唯一的女性画家。不管蔡锦本人是否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明确的认识,可她的作品本身确实给当代艺术领域带来新的视觉角度和信息,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人物。
作为美术教师,蔡锦用人格魅力和知识智慧,去感染和培育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艺术学子,尊重和爱护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灵和敢于跨越艺术疆界的创造才能。她既是授业者,更是传道者和解惑者。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她总觉得上课时间不够用,热心为一些努力创作的学生租工作室,并常去指导;她主动帮助已毕业的学生介绍工作并一直关注他们的工作近况;她还给天津美院综合艺术系已毕业的26位学生在“今日美术馆”做了命名为“入世风景”的展览,使很多学生作品被收藏,其中三位同学被画廊看中,并为他们举办了展览;她还建立了“蔡锦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艺术学子创新发展空间,放大自我能力……蔡锦衷心希望她的这些学生,将来能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国际性人才”,推动社会文明、艺术发展不断进步。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也获得了收获和欣慰。蔡锦两次被评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学生们提起她,字里行间都溢满了尊敬和感激,说她就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