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治淮
西递胡氏宗族在如何勉励孩子读书上,很少用“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类典故,因为那些故事实在太遥远了,难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西递古人不大会舍近求远,而是用心发掘身边的典型,他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耳闻没有眼见效果更好,而身边典型,他们不选同龄的孩子,或邻居家孩子作榜样,因为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和抵触,因此大多数榜样选的是成年人。
什么样的成年人才会被选为典型?确定的标准首先是“德业”,他们提出“德业常看胜于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寡”。品德和成就,常关注那些比我强的人,便会心生愧疚并知耻而后勇,而日常生活享用,常对比那些比我差的人,则不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进步。
从西递走出去的杭州知府胡元熙、开封知府胡文照,虽然位高权重,在外面一呼百应,但回到家乡,儿时养成的习惯会让他们每天清晨依然朗声读书,于是,一些家长便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从他们家门前走过,在与孩子交流时启发孩子:“人家为什么能当官?就因为书读得好,当了那么大的官后,为什么还要读书?是因为想当个好官、能官,书中许多东西,人一辈子也学不完、用不完。”
同样,那些富甲一方的商人回到家乡后,依然保持当年读书人的形象,每天手不释卷。西递富商胡春帆,早年因家庭穷困,书读得不多,从事经商后,他边经营,边读书,在商业交往过程中,每到一处,先不忙与人谈生意,而是一头钻进书店里埋头读书,把喜欢的书买好装箱后,才去和人家谈生意,因为读的书多,他对各地的风俗、民情、特产、需求了如指掌,所以做起生意来也得心应手,经过多年打拼,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即便这样,他每次出门,舟车上装的还多是书籍,有时宁可日常生活用品少带些,书却不能少带。他生活俭朴,只把读书作为一种最大的享受,从而使他也成了西递众多读书郎的榜样,家长带着孩子从他家门前走过时,听到屋内传出的读书声便会问孩子:“人家为什么能发财?因为能认真读书,发了财后,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读书?肯定是书中还有许多比钱财更珍贵、更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
西递胡氏在发现、运用宗族中先进典型的同时,也注意在黟县本土发现典型,从而为我所用。
西递“桃李园”是一幢封建社会最小的教育设施“私塾”,“桃李园”的后厅两厢,陈设着一幅漆书书法作品,作者黄元治是黟县黄村人,西递人文荟萃,胡氏祖先为什么要把一个外乡人的作品悬挂在学校中,让那些求学的孩子天天亲近它?那是因为他们了解到,黄元治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清官良吏,他在云南澄江任知府时,关心当地百姓疾苦,鼓励耕读,并将自己的俸禄捐出,资助那些家境窘迫的读书人,而为了解决自家的生活困难,带领家人,在知府衙门的后院挖地种菜,当地百姓因此称他为“青菜太守”。为了纪念他,澄江百姓在黄元治活着的时候,就将他的牌位供奉在澄江“名宦祠”中,以勉励后人;而他的家乡黟县,也因有这样一位清官良吏而骄傲,黄元治去世后,他的牌位进入黟县“乡贤祠”。
当初,胡氏宗族了解了黄元治的为人,得知他退休回到家乡后,马上邀请黄元治来西递讲学,为孩子们现身说法,并把他的书法作品永久性陈列在“桃李园”中。
应该说,这些身边的典型对西递胡氏的后人有着很大的启示,而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点,明清两朝,西递村经由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实授官职者有数百人,没有一个被纪检部门双规、成为玷污祖宗的贪官污吏。与此同时,数以千计先读书后经商者,走出西递,求利四方,以诚信义利的商德风范,为徽商赢得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