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呃~呵!大家来打那只老鸦匪鹊呃……”
“桃花红,梨花白,姐姐妹妹醅梨袋……”
处暑时节,歙县上丰乡赵村一座明清古祠——叶氏宗祠雍睦堂内,回荡起悠远的雪梨民谣。这是当地老太太正在诵唱她们年轻时经常唱的《守梨曲》和《醅梨袋》两首民谣。
徽州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产生活的鲜活见证。上丰乡地处歙县北部,盛产水果,清代刘汝骥在《陶甓公牍》中便提及“北乡茶梨”,上丰雪梨的名声可见一斑。《守梨曲》和《醅梨袋》两首民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曾经的梨农们在林中高歌,以驱赶鸟兽保护雪梨免遭损失,是上丰梨农们守护梨园不被鸟啄的“法宝”。
叶氏宗祠坐落于赵村中央,是丰源村的文化地标之一,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见证了赵村数百年的兴衰。据了解,当日唱响梨谣的五位老人都是当地村民或嫁到该村的媳妇,年龄最大的胡富英94岁,年龄最小的叶美霞也已78岁,平均年龄86岁。传唱者叶美霞说,“守梨曲”不仅是歌,更是她们年轻时生产生活的一种方式。古民谣在古祠中重新唱响,唤醒了赵村的集体记忆,也让更多人知晓了上丰雪梨背后的历史故事。
如今,上丰雪梨已发展至30多个品种。全乡目前种植雪梨3000亩,年产量达2000吨,产值1500万元,雪梨产业已经成为上丰乡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作为驱赶鸟兽保护雪梨而诞生的《守梨曲》和《醅梨袋》,其实用价值似乎已经微乎其微了,但在百年来的口耳相传中,文化属性却熠熠生辉。当新生代们站在梨园的浓荫下,听到悠扬的《守梨曲》和《醅梨袋》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先辈们树下驱鸟的场景,心底泛起的是对农耕文明的敬畏。
·洪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