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周末穿过屯溪老街,总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婆走在这儿的情景,那时的城市,像个高大的“大人国”,我们这些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地“穿越”。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老街的青石板、巷弄的转角,悄悄冒出了让人心头一暖的“小温柔”,那是专属于孩子的“友好信号”。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种变化,是屯溪老街青石板旁多了几处圆润的石鼓凳,穿校服的小姑娘坐在上面,画板对着马头墙,笔尖不仅勾勒出飞檐翘角,还描摹出一个戴红袖章的身影——那人正引导着系红领巾的小孩过斑马线,阳光漫过孩子的发梢,把青砖都照得暖融融的。我忽然明白,这座城市早已悄悄弯下了腰,用“一米高度”的温柔,为我们铺就了满街的风景。
如果说老街的友好是时光酿成的蜜,那黎阳in巷的“转角巷”,便是这座城市为孩子精心编织的童话。红色苹果墙仿佛从绘本中跃出,彩虹色的“Hello”字母裹着阳光;粉色小熊长椅上,两个小男孩正趴在上面数蚂蚁;木质小筑里蹲着个黑溜溜的玩偶,正对着我们打招呼,憨憨的模样显得格外可爱。
再往里走,屋檐下的木质秋千晃动着斑驳的光影,一旁的消防栓早没了往日的严肃——天蓝色的“机器人”肚子上画着咧嘴笑的图案。临河墙上爬满了童趣的涂鸦:戴礼帽的小猫汤姆、攥着小黄花的老鼠杰瑞,即便被雨水浸得有些斑驳,依然让灰白的墙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今年新建的黄山市儿童友好公园,从一处闲置广场摇身变成了以“迎客松”“松果”为主题的童话世界,更成了国家级的儿童友好示范案例。
这样的温柔友好,其实藏在黄山的每一个角落。小区里,从前堆杂物的角落变身有沙坑与攀爬架的“童乐园”;校门口,总有志愿者为过马路的孩子们保驾护航;图书馆的儿童区,即使个子小小的人儿也能拿到自己想看的书。
城市的友好,从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俯身陪孩子细数蚂蚁的耐心;“一米高度”的风景,不仅是降低了高度的设施,更是一座城将孩子捧在手心的温柔。每一个为孩子着想的细节,都是“共筑友好”最真挚的注脚。
这座城正悄悄告诉我们:这份“一米高度”的温柔,会滋养出黄山最珍贵的未来——那些曾被温柔守护的孩子,终将长成守护这座城的人;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心意,终将成为黄山新的“名片”,让“童享友好”的故事代代相传。
·李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