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妍
“上次你们送上门的零钱可帮了大忙,现在客人付现金,我们再也不用手忙脚乱找不开了。”在屯溪老街经营包子铺的王阿姨,一边揉着面团,一边笑着向回访的屯溪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道谢。此前,得知周边小吃店、杂货店普遍缺零钱,尤其是1角硬币,银行第一时间响应,工作人员拎着沉甸甸的零钱袋上门兑换,把“柜台服务”搬到了商户家门口,实实在在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从街头巷尾的需求响应到田间地头的服务延伸,屯溪农商银行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以灵活高效的举措优化服务流程,以有温度的行动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百姓心里、贴近商户需求、赋能产业发展。
A
民生守护力:
百姓身边的“金融贴心人”
深耕地方民生,屯溪农商银行始终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夏耘关键期,农户们争分夺秒抢抓农时。为筑牢田间反诈防线,切实守护百姓“钱袋子”,屯溪农商银行篁墩支行主动将反诈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作人员脚踩泥土、头顶烈日,用方言俚语为劳作间歇的农户讲解典型案例,在稻浪翻涌的生产一线构筑起金融安全的铜墙铁壁,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初心。
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显服务温度。接到“胡奶奶社保卡找不到了”的求助电话时,屯溪农商银行昱新支行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工作人员带着移动设备直奔老人家中,蹲在茶几旁耐心指导,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挂失、补办手续。“不用拄着拐杖跑银行,在家就能办事,真好。”胡奶奶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这“移动柜台”正是银行对“服务到家解民忧”的生动践行。
B
商户支撑力:
小微企业的“金融及时雨”
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屯溪农商银行始终站在创业者、商户身后,用高效金融服务护航发展,用暖心帮扶化解危机。
每年新米上市季,都是米商们“抢商机”的关键期。去年,屯溪某米商负责人着急采购新粮,却因资金周转犯了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屯溪农商银行后,银行以“金融加速度”,仅用不到6小时就完成从申请到贷款到账的全流程,兑现“极速放款抢赢新米商机”的承诺。“商机一响,农商行就跟上。”米商感慨道,正是这“金融加速度”,让他顺利抢占了新米市场先机。
面对突发风险,屯溪农商银行以金融温度为商户撑起“保护伞”。2024年那场特大暴雨过后,银行有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受灾青蛙养殖户的养殖场查看灾情,并宣传《屯溪农商银行助企纾困“10条措施”》;及时为受灾养殖户开通绿色通道,新增30万元信用贷款,降低了该户存量授信的贷款利率,并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帮养殖户重拾生产信心。
C
产业驱动力:
转型升级的“金融催化剂”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活水”,屯溪农商银行始终坚守“依法合规”底线,以安全为基、以精准为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金融动能。
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征程中,屯溪农商银行始终坚守“依法合规”这一底线,从培育依法合规意识、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案件风险源头管控四个维度全面发力,全力守好金融科技风险关,为产业赋能筑牢坚实的安全基石。
聚焦特色产业,银行更懂“精准施策”。作为徽州传统美食的代表,“臭鳜鱼”产业曾因资金周转、产能升级遇阻,发展陷入瓶颈。屯溪农商银行主动上门调研,针对企业需求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截至目前,屯溪农商银行已为辖内4家徽州臭鳜鱼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发放产业贷款5000余万元。
“普惠金融润泽千企万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为让这一理念落地,银行成立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客户大走访方案,细分客户类型,细化走访计划,并实行分层走访。同时,深入贯彻督导机制,总行定期召开督导会,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正是这样的扎实举措,让金融“雨露”精准滴灌黄山沃土,催生出一个个产业致富的成果。
D
惠民服务力:
乡村烟火的“金融添薪人”
当金融与文脉交织,服务的温度便能温暖每一处山野乡居。
去年中秋,屯溪区黎阳镇三门呈村的月光因一场特别的活动格外明亮。在那宁静的夜晚,“中秋电影送下乡普惠金融暖民心”的幕布在三门呈村缓缓升起。放映前,15分钟的方言反诈课堂用熟悉的乡音为村民们带来了实用的知识,阿婆大伯们在欢声笑语中记牢了反诈口诀。这种“金融+艺术”的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擦亮了惠民服务的温度,让普惠金融的温暖真正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金融+电影”的活动,如今已成为银行的常态化惠民工程。每逢农闲时节,银行都会联合村委会,把电影、农技讲座、金融知识宣讲“打包”送到村里:村民们在放映棚外搭起“助农小摊”,七旬的李大爷更是主动当起“反诈宣传员”,拿着宣传册给邻里讲解防骗技巧。
从街头巷尾的零钱兑换到田间地头的反诈守护,从商户危难时的及时纾困到产业升级中的精准赋能,屯溪农商银行始终以“金融为民”为帆,以“务实担当”为桨。这份扎根地方、服务民生的坚守,让金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关怀,成为助力黄山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