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蜘蛛”,才是诗眼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舒敬东

  在我看到的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的解读文字中,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诗题中的“侧”字,是全诗的诗眼。若归纳一下,其理由是:“侧”意味着尚未登顶,处于临界与未完成的状态,它精准地摹写出了“我”身处险境、进退维谷的情形,更是一种人生况味的象征。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侧”固然定义了人物的处境,但真正将这种处境升华为人生感悟,并点燃全诗哲学光芒的,却不是这个方位词,而是那个卑微的小生命——蜘蛛,即蜘蛛才是全诗真正的诗眼。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如何形象地摹写人生困境,更在于它如何让人摆脱困境,获得救赎。这诗初稿写于1962年8月2日,删定于1983年7月27日,倘若查阅一下诗人昌耀的生平,便可知道此时的诗人正在青海接受改造,苦苦挣扎,“爬”不出来。这个“侧”字,就形象地摹写出了诗人艰难而险峻的人生困境。鉴于此,该诗的基调,就应是挣扎、悲壮与孤独。换句话说,“侧”是我们破解诗意的切入口,却不是诗眼。

  诗中最震撼的对比,莫过于夕阳毅然决然地退场与“我”苦苦地坚持与支撑。太阳“决然跃入山海”,如功成身退的将士,完成了它当日普照万物的使命,正不告而别。而此时的“我”,却指关节揳入岩缝,血滴渗出,正用全部的力量与意志对抗着引力,在绝境的“侧”面苦苦挣扎。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一个已然功成圆满,一个正生死一线。就在这宏大的退场与卑微的支撑所形成的巨大对比之中,诗歌的哲学光芒,却因一个微小生命的出现而闪现: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这才是石破天惊的一幕!身旁岩壁“蜘蛛”的出现,让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与转向:

  此时,虽然“我”不能与雄鹰或雪豹为伍,但“蜘蛛”的出现,证明了“我”并不孤独。即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可以是我们的盟友;也就是说,自然是我师,万物是我友。诗歌的视角,也从太阳跃入山海的宏大场面,急剧收缩至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

  在我看来,这种收缩不是退化,而是深化,它意在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必总是与雄鹰或雪豹般的英雄为伍;承认自身的渺小,正视自己的局限,如蜘蛛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结网”,履行自己的使命,这本身就是一种“快慰”。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遇到困境),倘若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蜘蛛”的出现,就恰与此种心境吻合。它启示“我”:既然登不了顶,又不愿就此退却,那就不妨如鲁迅所言,先“坐下歇一会”,“默享”当下这份独特的“快慰”吧。

  诗人一旦由此获得了顿悟,险境往往就成了胜境与仙境。

  如果说,“侧”是诗人身处的客观之境,那么“蜘蛛”就是诗人感悟到的主观之心。进一步讲,若“侧”是舞台,那“蜘蛛”便是舞台上那突然打下的、照亮了人生的光束。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多么险峻的“山峰”,而在于能否在任何一个“侧”面上,寻找到“快慰”,并懂得“默享”。

  读懂“侧”,我们就懂得了人生之艰难;而读懂“蜘蛛”,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如何于艰难中自处,获得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蜘蛛”便是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