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共富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日期:09-16
本报讯 针对农村劳动力“闲散化、低技能化”等特点,黄山区龙门乡龙门村盘活村里300多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成立合作社,并多方联系,和黄山太平经开区一家加工企业“牵手”,共同组建“共富工坊”。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和订单,工坊负责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进行加工,这样既有效利用了闲置房屋,又让村民有钱赚,村集体也能获得分红,形成“村民+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推动三方共赢……
黄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融合、村民共富”新路径,着力打造“共富工坊”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多重目标,推动“小工坊”撬动“大民生”。
今年以来,黄山区精准盘活闲置校舍、闲置厂房等集体资产,投入240万元在8个乡镇建成11个标准化“共富工坊”,承接订单135万元,村集体实现租金收入13.5万元,并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等方式,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该区推行“订单下沉”,引导企业将手工组装等低技术环节转移至工坊,同时,聚焦留守妇女、陪读宝妈、弱劳动力群体等需求,探索推出“集中生产+居家代工”弹性工作制,并实行“灵活时间+计件薪酬”用工方式,招募农村妇女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来料加工,有力破解“顾家难就业”的现实痛点。今年截至目前,该区开发“居家式”“计件式”等灵活就业岗位15种,吸纳留守妇女、陪读宝妈、弱劳动力群体等群体灵活就业363人。
此外,黄山区还统筹农业农村、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力量,在村级层面委派专职经办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责任链条,精准对接服务供给方、承接方、需求方等诉求,梳理形成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四张清单”,常态化开展零工招工、订单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全方位保障工坊运行。 ·吴琪 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