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乡约”黄山,共赴一场田野之约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本报记者 王蕾

  青石板路上,板龙翻腾起舞,学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舞龙技艺;田间地头,孩子们赤脚插秧,体验农耕辛苦与乐趣;盆景园中,稚嫩的双手轻捻枝丫为徽派盆景塑形……这个暑期,黄山乡村正成为最具活力的“露天教室”。各具特色的乡村不仅提供了景点打卡的机会,更带来深入肌理的情境化教学——同学们亲手触摸历史、用眼发现美好、用心感悟传承,在沉浸式乡土场景中,获得知识,增强本领,培养品格,在真实的乡土情境中成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我市积极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将“乡村研学”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大领域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广阔的黄山乡村正日益成为开展农耕体验、传统文化寻根与民俗风情感知等研学活动的理想之地。

  自然研学 乡土田间中的生态课堂

  8月4日上午,位于黄山区焦村镇的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批亲子研学家庭。在保护区内的向善实践志愿服务站,该镇上岭村村民、生态导赏员林森旺热情地为孩子们讲解生态知识。这是今年以来腾讯创新型党建项目与该保护区合作的第五期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1年4月,属于省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区内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华东物种基因库”和天然“森林浴场”的美誉。

  随着生态持续改善和知名度提升,生态研学与自然教育等绿色新业态正在这里蓬勃发展。去年6月,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协助下,腾讯“望远计划”团队走进九龙峰,在导赏员的引领下沉浸式体验自然环境、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深切感受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与此同时,同在焦村镇的汤家庄村也展现出多元的研学场景。村中水上码头推出的“特种兵训练营”,凭借富有挑战性的水上项目及团队协作任务,广受青少年喜爱。而不远处的五丰源生态农场,则呈现出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孩子们在这里卷起裤腿、赤脚踩入泥土,参与插秧播种,体验“谷谷爱种子计划”,或是快乐地在田埂水沟间钓龙虾、捕小鱼,尽情享受乡野乐趣,哪怕泥渍沾满衣襟也乐此不疲。

  “我们不仅是在教孩子农耕,更是在传递生命教育与劳动价值。看到他们无拘无束地欢笑探索,成为一个个‘小泥人’,却依然笑容灿烂——这一切都格外珍贵。”五丰源生态农场负责人陈贞说。

  如今,自然研学正逐渐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乡土、劳动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参与农事生产、生态观察与民俗体验,年轻一代在多感官的沉浸环境中深化了对生态循环、传统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认知。我市依托优势农业资源与深厚乡土文化,积极整合农耕、文化和旅游元素,构建“研学+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田间成课堂、农房成教室、农民成导师”的现实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非遗研学 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8月25日下午,安徽建筑大学体育部非遗研学团队走进黄山区新丰乡盛洪村,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文化赋能”为主题的板龙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师生们深入乡村,通过沉浸式参与,切身感受非遗项目与乡村风貌的独特魅力。

  “舞龙是我们村延续多年的民俗传统,每到重要节庆,村民都会舞动板龙,祈求吉祥安康。”盛洪村舞龙队员汪木生向师生详细讲解了板龙的历史背景与制作技艺。在他的现场指导下,大家积极参与舞龙演练。活动现场龙姿腾跃、欢呼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在安徽建筑大学体育部带队教师杜卫提看来,板龙不仅是一种手艺的延续,更是凝聚乡村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本次研学以乡村为实景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探索“非遗+体育”“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尝试。

  作为徽派盆景的起源地,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积淀了千年的艺术传承与匠人精神。今年暑期,众多学生研学团队陆续来到这座掩映于青山中的古村落,通过体验徽派盆景的制作工艺,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在研学现场,学生们专注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从原料挑选、枝条塑形、精细修剪到整体构图,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深厚的技艺精髓。传承人熟练地将铝丝缠绕于枝条之上,通过轻柔力道使其弯曲成自然流畅的弧线——枝条“由直变曲”的巧妙变化,不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赞叹。

  徽派盆景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明清时期趋于成熟,以其典雅凝练、古朴苍劲的艺术风格和精湛工艺著称。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非遗重视程度的提升,该技艺通过研学旅行、专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走向公众,尤其是乡村,已成为非遗传承实践的重要舞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亲手体验,领略到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卖花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栋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按阶段、分场所、多形式推进活动开展,让徽派盆景艺术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多元创新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随着乡村研学游持续升温,大众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创新升级成为业界面临的新课题。

  就在前不久,2025安徽研学旅行大会公布了研学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十佳案例,我市3个优秀案例成功入选。

  徽州区安徽黄山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申报的《灵山之学“非遗技艺+环保教育+商业实践”》获评“新业态”十佳。该项目聚焦非遗活态传承,推出竹编、草龙、酒酿、新安医学四大主题课程,融合古村落文化、梯田农耕、水口生态及古道徒步等场景,构建覆盖K12全学段的研学矩阵。 

  祁门县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三园一体”全域研学新范式》同样入选“新业态”十佳。该项目依托天之红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将生态茶园观光、现代化加工观摩、非遗制茶体验、博物馆游览与品鉴等整合为一体,打破传统空间限制,打造出沉浸式茶旅综合体,为全县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走进徽州:研学与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案例》则入选“新产品”十佳。该公司以“研学+百业”模式整合非遗、生态与乡村资源,依托黄宾虹故居、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非遗鱼灯等核心资源,推出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互动及“白+黑”全时段产品,形成“四季可游、产学结合”的新格局。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我市乡村研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当前在内容设计上,还可进一步突出徽州文化独特内涵,增强主题的鲜明性与活动的互动性;在运营服务方面,行程规划、基础设施和费用机制等环节也仍有持续优化的空间,以提升整体体验感和信任度。”黄山学院文旅学院教师于君表示,相信随着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服务的持续优化,乡村研学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与时代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