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振秋
“大家吃完粽子赶紧休息,明天还要起大早赶路,早点进富春江才好。”程熹礼忽然忧心地说道。冬瓜脸上两只小眼睛,不停地眨着,下巴拉得更长。
“老爷,要这么急干什么?”螺蛳见程熹礼一脸严肃就小心翼翼地问道。
“刚才,我看了天象,云都往大山里跑,徽州人有句老话,云下城,天大晴;云进山,水退江。我们这一段水路还是比较狭窄的,大水一到,山洪暴发,木排就不稳,要尽快进入富春江,那里江面更宽阔,木排就更平缓安稳。”程熹礼两眼望了望黑黢黢的远山,急促地说着。
第二天中午,木排队伍终于到了龙门峡严子陵钓台处,大家高兴地对着江岸边的钓台山指指点点,心里总算舒了口气,过了这里,很快就要进入富春江地段了。
春日的富春江,气象万千,突然,太阳一下子就隐入云层中去了,云雾密布。
“红霞转黑霞,天上落雨冲毁桥。”程熹礼刚说完这句话,暴雨就铺天盖地从天上倾泻下来,哗啦啦,哗啦啦,伙计的眼前尽是一层又一层雨帘,无法看清前面的景物。
“赶紧停下来!”有人大声地喊了一声。“千万不能停,赶紧向前,洪流很快就要来了,这地方狭窄,江上漂下来的枯树枝特别多。我们的木排一旦碰上这些,就不稳了。”程熹礼大声地喊叫着,大家谁也看不清谁。
就在这时,程熹礼突然脱掉身上笨重的衣服,摔掉头顶上的斗笠,撑起一根竹竿,立在木排的中央,仰着头,望着茫茫的雨帘,高声地唱起了号子歌。
新安江,天上来。
涨水了,放木排。
桃花红,梨花白,
徽州木,要出山。
天银河,地春江。
过千滩,绕万弯,
戴星月,披霞光。
排要稳,心莫慌。
程熹礼唱一句,大家也跟着唱一句。说来也怪,天上的雨渐渐地变得稀稀落落了,木排浩浩荡荡,依次前行。
程熹礼站在木排的前方,那条长辫子吸足了雨水,重重地垂挂在身后的背脊上,水滴从辫子尾断断续续地滴落着,冬瓜脸变得特别白,两只不大的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
木排突破了富春江,终于进了钱塘江,在杭州武陵门下货,树木堆积如山。果然如程熹礼预测的那样,杭人争购,不到半天就销售一空。这批木材,他囤积了两年,价格高出当时市场价的几倍,赚得钵满盆盈。
程熹礼在杭州赚了大钱后,就让螺蛳带着伙计们去采购物品,铜、银、锡、丝绸等物,装满了几个大货船,运回徽州。
“记住,再带歪嘴青、老狗剩他们一起去买一些好看的灯笼,这里的灯笼比梅溪南街店里的要富贵大气许多。他们常年蹲在梅溪种田挖地很辛苦,很少见过世面。过年过节,也让他们家家户户都挂一个高档的红灯笼,沾沾喜气。”程熹礼好心好意地向螺蛳他们吩咐着。
货物一到梅溪,刚下货船,就被南街上的商户们抢购一空。铜匠店抬铜,银匠店搬银,锡匠店争锡,刺绣铺和一些大户人家匆匆忙忙抢着一匹又一匹五颜六色的丝绸。佃户歪嘴青他们,也一个个兴高采烈,提着一只只红灯笼,那些红灯笼,每只都写有不同的字,这是程熹礼特意让人题写的字,佃户们在码头上走着,灯笼上的字很显眼,孝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等字,一只只灯笼,在风中摇曳着,向梅溪河畔的皱月巷涌去。
“生意要做大,还得有好的名声,让杭城里的客户都明白,我们程家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是义中取利。口碑好了,财源会滚滚而来。”螺蛳望着满脸春风的程熹礼,讨好地说着。
“高山击鼓?”程熹礼微笑地问道,一脸得意洋洋,“我们徽州商人足迹遍布天下,无论是京都、扬州、苏州,还是武汉、广州,他们都会举办一些吸人眼球的事情,比如演徽戏、办文会、敬贡茶等等,都赢得很好的口碑。杭州是我们通往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的重要口岸,这里也是南宋古都,居民的文化水平高,如果要搞活动,想把影响搞大一些,必须要不同流俗。”螺蛳虽是一个仆人,肚子里货色不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