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学峰
前些年,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徽州遗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馆藏书画联展”“徽艺之韵——徽州艺术藏品展”,分别展出了邵鸿恩行草轴和山水中堂,书法署款“海阳邵鸿恩”,绘画题款“以棠邵鸿恩”,引起了我的关注,并留心他的作品。不久前,从友人处得观一套邵鸿恩山水册页作品(装裱成手卷),更是眼睛为之一亮,有相见恨晚之感,惊叹邵鸿恩当为晚清民国徽州一位书画大家。
邵鸿恩(1851—?),字以棠,籍贯绩溪。新版《绩溪县志》在第三十六章《文化·书画》中提到邵鸿恩与其他一些书画家“均精书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有“邵以常”条,记云:“(清)安徽绩溪人,善山水,《虹庐画谈》。”这里的“常”疑为“棠”之误。董建先生调查研究发现,邵鸿恩和屯溪、休宁有很多联系,如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在屯溪下街创立的新安屯溪公济局,“由地方商绅花翎四品封职孙华梁和洪廷俊,花翎运同衔李维勋,花翎江西候补知府胡荣琳……廪生邵鸿恩和李应蛟等十四人发起”。清人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物产会颁发奖品示》中也有相关记载:宣统元年(1909),在徽州“物产会”上,“邵鸿恩山水四帧”获“三等铜牌”,其名列在“休宁县出品人”中。邵鸿恩有作品钤“草市山樵”印,还自署“屯浦散人”等,“草市”为屯溪地名,“屯浦”为屯溪别称。这些都证明邵鸿恩和屯溪、休宁的关系。《黄山市屯溪区志》将邵鸿恩收入志书并立传,认为邵鸿恩“祖籍安徽绩溪,寓居屯溪”。邵鸿恩曾在屯溪“设茶号经营外销绿茶”,“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在屯溪后街观音山下邵氏旧居设驻屯溪办事处”。
细品邵鸿恩册页八幅山水作品,博众家之长而呈现自家面貌,以拟古人之法、仿名家画意,表达心中丘壑、腹中乾坤,笔墨酣畅淋漓,耐人寻味。
第一幅题款:玉壶买春赏雨茅屋,拟用高房山人画法,草市山樵即鸿恩写于屯浦。高房山是元朝画家高克恭(1248—1310)的号,字彦敬,山西大同人,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米芾父子,晚年糅合李成、董源、巨然等多家风格而自成一家。时人诗称“近代丹青谁自豪,南有赵魏北有高”,与赵孟頫南北相对,为一代画坛领袖,所谓“世之图青山白云者,率尚高房山”。《图绘宝鉴》的作者夏文彦称其画“怪石喷浪,滩头水口,烘锁泼染,作者鲜及”。此幅拟用高房山人画法之作,体现出山野茅屋中赏春雨的意境,泼墨挥洒烟雨林峦,气韵闲逸,天真烂漫。
第二幅题款:得得驴蹄滑,清晨古寺钟;山光浑不辨,惟见晓云浓。仿烟客画意于吟月山房之南窗。烟客是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1592—1680)的号,字逊之,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家世显赫,是宰相之孙、太史公之子,受祖荫出仕,累官至太常寺少卿。他对黄公望的山水画特别倾心,刻苦钻研,力求追摹其神韵。他善于将古人的笔墨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传统画法的精髓,更在摹古的过程中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与王翚、王鉴、王原祁一同形成了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山水画风对整个清初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幅邵鸿恩仿烟客画意作品,构图平稳奇崛,用笔饱满圆厚,墨法精到,呈现出空灵之感。
第三幅题款:竹树空亭好纳凉,拟思翁画意,竹市山樵画。思翁是董其昌(1555—1636)的号,字玄宰,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书画家,在晚明形成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其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长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大师,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这幅拟思翁画意之作,用墨明洁隽朗,温润淡荡,画面充满了生机,与“竹树空亭好纳凉”的场景融为一体。
第四幅题款:以少许胜人多许,神逸即从此出,然非扑去三斗俗尘,未免效颦之诮,吾乡梅壑老人,曾于此间,得少佳趣,以谢棠恩。梅壑是查士标(1615—1698)的号,字二瞻,别号懒老,休宁人,明末生员,家富收藏,精鉴别。山水远宗倪瓒、黄公望,近师“吴门”沈周,风神懒散,气韵荒寒,晚年学董其昌,参以“米家山水”,润笔纵横。“得少佳趣”出自苏轼《与毛维瞻》:“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苏州拙政园内嵌有“得少佳趣”篆书砖额。此幅寓意深刻的邵鸿恩佳作,借查士标的人生态度,让画面疏散清逸,水墨交融,情景入妙。
第五幅题款:石谷子师事李营丘,曾见有溪山雪霁图,绳趋矩步,秀韵千古,钝根人乌能梦见,以棠邵鸿恩。石谷是王翚的字,号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被称为“清初画圣”。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有“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之说。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人称李营丘。擅山水,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指出李成画风“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邵鸿恩此幅佳作苍茫浑厚,生趣盎然,清幽灵动,有王翚的气势勃发,也有李成的华滋浑厚。
第六幅题款:麓台司农每以渴墨立骨,法度森严,布局周密,豪纵不羁之士见而却走,始知画家未可情恃奔放也,以棠识。麓台是王原祁(1642—1715)的号,字茂京,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为画坛名家王时敏之孙,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绘画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笔墨简淡,风格古秀。邵鸿恩此幅佳作借王原祁笔墨、章法、经营位置等绘画实践,阐释摹古与脱俗的辩证关系,用笔秀雅,古朴端庄,清新怡人。
第七幅题款:水阁留宾,萧云从奇毛异骨,恩拟之,时乙巳清和月上干。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梅石道人等,晚年号钟山老人,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姑熟画派”的创始人。萧云从是明朝的遗民,具有很高的气节和傲骨,他一生布衣,寄情于山水书画之间,借艺术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和对故国的相思之情。从邵鸿恩《水阁留宾》作品中,既可以看到笔墨轻快简淡,也能感受到奇毛异骨般隐世逸情。
第八幅题款:翠柳迎风拂涧泉,溪中时见钓鱼船;渔翁贪玩前山景,镇日句留到普天,以棠画。邵鸿恩博采众长,由高克恭、董其昌,直追李成;也深受新安画派查士标、姑熟画派萧云从的影响;同时又融入“四王”绘画特色,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邵鸿恩的绘画活动主要在徽州,受到新安大好山水的熏陶,又得到徽州文化的浸润,原生态的乡野风光、悠然的文人场景跃然纸上。这幅作品全然展示出邵鸿恩高超的笔墨技艺、鲜明的绘画风格和清新雅致的艺术特征,是对徽州风情的直抒胸臆。
卷末,有徽州当代书画名家黄澍先生的跋文:邵鸿恩字以棠,别号草市山樵,清安徽绩溪人,工山水,我省博物馆藏有山水条幅及山水扇面,黄宾虹翁《虹庐画谈》对其作品评价甚高,黄澍识,时年九五。全文以厚重的魏碑体书写,体现了晚辈书画家黄澍先生对徽州先贤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