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新安江畔古樟记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徽州       上一篇    下一篇

">

  □ 陈 琪

  三十余载光阴如渐江流水般漫过,许多人事早已散作烟霞,唯有歙县荃村那棵古樟,仍稳稳立在记忆深处。它的特别,从不是寻常古树的苍劲枝丫那般简单,而是树下一方勒石禁碑,碑上刻着百年前“县太爷”的亲笔告示,为古樟添了段沉甸甸的人间守护史。

  荃村枕着渐江左岸,古樟便临江而立,守了近千年。古树一干双杈,如一把巨伞拢住江畔荫凉。斑驳的树身盘虬如卧龙,深褐树皮的裂纹里藏着岁月的粗糙,却仍透着温润。古树空如斗室,洞内可容数人,枝叶却依旧繁茂,风吹时满树沙沙生响,成了村子最古老的旋律。

  船家经此会停桨小憩,路人遇暑会倚树纳凉,而古樟最沉默也最有力的功绩,藏在看不见的地下——它的根系如一张巨网,深深扎进渐江岸边的泥土,千百年来紧紧攥住堤岸。每逢汛期,江水猛涨、浪头拍岸,多少堤土被冲垮,可古樟所在之处,却总能稳住阵脚。村民们说:“有这树在,堤岸就塌不了。”久而久之,这棵“年老干空”却显现顽强生命力的古樟,成了全村人心中的“堤岸守护神”。

  这份安稳,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险些被打破。有人见古樟粗壮,动了砍树谋利的念头,村民帅灶金等人急红了眼,当即赴歙县衙门控告,誓要护住这棵护了村子数百年的“神树”。时任歙县知县的何恩煌,将村民的诉求放在心上,特意绕路到荃村勘察。站在古樟下,望江水拍岸,看根系盘结、树干苍劲,听村民细数古樟护堤的往事,何公当即断言:“此树根蟠干老,高已数寻,洵属固堤利众,绝不可砍!”

  何恩煌回到衙门,先是颁发禁砍古樟告示,又令人勒石为《禁碑》,立在古樟树下。何公不仅明确“该处古树并来龙之树一例妥为保护”——将古樟及周边关联林木尽数纳入保护,更写下“倘有贪利之徒仍敢强砍,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严提到案,尽法惩办”的字句,末了强调“言出法随,决不稍存宽贷”,字字铿锵,满是护树护民的决心。为了让这份守护更牢固,他还将古樟所在的荃村河边,正式更名为“砥柱堤”,意为任渐江潮起潮落,它始终如中流砥柱,稳稳托住江畔人家的安宁。

  这方《禁碑》已是安徽省现存唯一专门保护古树的古代禁碑,是一份活生生的保护林木的生动教材。如今碑文字迹仍基本清晰,“砥柱堤”三字遒劲有力,仿佛还能让人看见当年何公提笔时的郑重。

  百年过去,古樟依旧枝繁叶茂,禁碑静静立在树下,二者相伴成了渐江岸边的一道风景。这棵树见过南宋的渔舟、听过明代的号子、亲历过清末的立碑场面,也见证着如今荃村的新貌;这方碑则超越了一纸禁令,成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更藏着古人的生态智慧——他们早已懂得,保护一棵古树,便是保护一方水土、守护一方百姓。

  愿这份“固堤利众”的初心,代代相传,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