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主观上感觉或肉眼可见的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膨隆。西医认为多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有关。中医多将其归属于“痞满”的范畴,它的发生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内伤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功能升降失职有关。腹泻在中医中称为“泄泻”,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常见病因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脏腑虚弱等。很多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因素、治疗方式、饮食方式等方面影响,极易出现腹胀腹泻等情况,严重影响健康,虽然不必紧张,但需要引起重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重症患者腹胀腹泻的原因以及如何科学护理吧。
一、重症患者发生腹胀腹泻的原因
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腹胀腹泻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腹胀腹泻可以是疾病本身所致,也可以是各种治疗所引起,目前腹泻的治疗处理已成为护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见于胃肠道组织缺血、缺氧、氧自由基损伤及炎症介质释放时,胃肠黏膜又是最敏感最先受累的部位。胃肠黏膜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及毒素繁殖,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危重患者住院时间长,加之侵袭性操作如鼻饲饮食、灌肠术都影响了肠道正常菌群,这些都是诱发因素,增加医院感染机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ICU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发生原因,主要见于抗生素应用后菌群失调所致的致病菌异常生长出现腹泻;炎症反应引起全身性症状、糖和胆汁的代谢异常、抗生素的变态反应、肠内营养不当、毒性作用对黏膜的直接作用,低氧血症影响胃肠功能以及心功能不全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症状的出现。
二、重症患者腹胀腹泻护理措施
一旦重症患者发生了腹胀腹泻,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腹泻原因成为治疗的关键,有目的的治疗可能减缓病情、缩短病程。但对于重症患者预防更重于治疗,如果能在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之时,肠功能得到全面的评估,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及抗生素的应用,纠正低蛋白胃肠动力药物的个体化规范应用,患者腹泻发生率则会大大降低,缩短ICU停留时间,甚至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首先是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肛周皮肤出现湿疹、红肿、溃烂等。这是因为粪便刺激了皮肤,使会阴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摩擦形成的。每次腹泻后及时更换床单,用小毛巾沾温水轻轻地擦拭后涂护臀霜或红霉素软膏,条件不允许时涂抹食用麻油也可取得良好效果。定时翻身,暴露肛周皮肤,并进行红外线照射,保持干燥,促进血液循环。对稀水样便患者,可采用带气囊气管导管倒接体外引流袋后接负压器持续低负压吸引法缓解症状。
其次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口服补液盐(ORS),轻中度脱水时使用。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时可进行静脉输液,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按需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每日1—2次,每次2—4片,用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遵医嘱进行中药灌肠,观察患者用药反应,记录排气和排便情况。中药为密闭包装中药代煎液,放置于2℃—8℃冰箱中保存。执行灌肠前,检查中药汤色有无变化(大量絮状物沉淀、异常酸味或者臭味)。将装着药液的小包装袋直接放入热水中加热至39℃—41℃。灌肠液不超过200ml,告知患者保持静卧1h,药液在肠道内保留至少4h—6h为宜。另进行耳穴压豆治疗,选直肠、大肠、神门、枕、脾、交感、小肠、胃这些穴位按摩可以缓解腹胀腹泻症状,直肠穴每次按压3—5分钟,手法要重,同时查看患者反应。脾、大肠压2分钟即可。在神阙穴和足三里采用艾灸及中药敷贴也可缓解腹泻。
再次是饮食护理,腹泻初期饮食以清淡为主,如粥、蒸蛋等,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以免加重腹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产气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豆类等。选择温和的食物,如水煮的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容易被肠胃消化吸收,减轻肠胃负担,有助于缓解腹胀腹泻症状。恢复初期,注意营养均衡,增加矿物质的摄入,减少食用易胀气的豆制品。
最后是心理护理,腹胀腹泻加重了患者机体的痛苦,同时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因而要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理解。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多与陪伴家属加强沟通,减少患者及家属的不安,有利于病情恢复。
综上,对于重症患者要注意腹胀腹泻的发生,合理应用肠内营养,避免滥用抗生素,应用胃肠动力药物时,要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同时结合中医艾灸及中药敷贴,以避免和减少腹胀腹泻的发生及降低严重程度。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重症医学科 陈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