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许多因严重心肺疾病或手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机能如同逐渐“生锈的机器”,急需专业干预与“重启”。卧床患者的肺康复是关键的护理环节,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整体康复。由于活动受限,这类患者易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排痰困难、呼吸肌无力等问题,而科学系统的肺康复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风险。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帮助转出重症监护室的长期卧床患者通过心肺康复,更快、更好地恢复。
一、长期卧床在家如何练心肺功能?
患者在家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法、上肢抗阻运动、床边踏步训练及坐位深呼吸练习等方式逐步恢复心肺功能,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并避免过度疲劳。
腹式呼吸训练适合卧床患者,平躺时单手放在腹部,用鼻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重复5—10次为一组。缩唇呼吸法通过缩唇形成气流阻力,延长呼气时间改善肺泡通气,吸气2秒后缩唇呼气4—6秒,每日练习3组。上肢抗阻运动采用0.5—1公斤小哑铃或弹力带,进行屈肘、上举等动作,每组10次增强呼吸肌力量。床边踏步训练从扶床站立开始,逐步过渡到原地踏步,每次2—3分钟提升心肺耐力。坐位深呼吸练习需挺直背部,双手扶膝进行深慢呼吸,配合扩胸动作增加肺活量。如果出现气促、头晕或血氧低于90%应立即停止。合并心力衰竭者应避免抗阻运动,胸腔积液患者慎做扩胸动作。训练前后需测量心率,增幅不超过静息状态的20%。患者应保持每日水分摄入1500—2000毫升,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蒸蛋羹、鱼肉粥等。卧室需维持22℃—24℃温度和50%—60%湿度,晨起开窗通风两次。可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按压膻中穴、肺俞穴各3分钟改善呼吸功能。建议使用便携式血氧仪每日监测3次,记录静息与活动后血氧变化。
二、如何有效清除肺部的“堵塞物”?
患者长时间卧床时,肺部极易积聚分泌物(痰液),这些痰液若不能及时排出,会堵塞气道,进而引发肺部感染甚至“肺不张”,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为此,需定时(通常每2小时一次)帮助患者翻身,并配合空心掌拍背,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轻拍打,如同给肺部“按摩”,促使痰液松动。对于有咳嗽能力的患者,鼓励其深吸气后用力咳痰;而对于无法自主咳嗽的患者,需使用吸痰管清理气道,尽管吸痰过程可能带来不适,但这是守护肺部健康的必要举措。
三、辅助康复护理措施
保证充足营养: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质摄入,促进呼吸肌修复和免疫力。避免过饱增加膈肌负担。补充足够水分稀释痰液(除非有液体限制)。疼痛控制:有效控制疼痛(尤其术后或外伤患者),是患者能配合深呼吸、咳嗽和活动的前提。氧疗管理:根据医嘱进行,维持目标血氧饱和度。活动时可能需要调整氧流量。气道湿化:保持室内适宜湿度(50%—60%),必要时使用加湿器或雾化吸入生理盐水/药物,稀释痰液。心理支持:长期卧床易导致焦虑抑郁,影响康复积极性。加强沟通、鼓励和陪伴。环境与教育:保持空气清新流通,戒烟(患者及周围人)。教育患者及家属康复的重要性及正确方法。
四、心肺功能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长期卧床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需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疲劳度、疼痛)。开始前和治疗中定期评估呼吸功能、肌力、活动能力、痰液情况等。初始阶段床上活动为主,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从简单的床上活动开始,如翻身、抬腿、握拳等。这些活动虽然简单,但对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期阶段逐步增加坐起和站立时间,随着病情的改善和体力的恢复,患者可以逐渐尝试坐起、站立等更为复杂的活动。后期逐步过渡到康复训练,当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时,可以逐步过渡到更为系统的心肺康复训练。这些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提高自理能力,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重症心肺康复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接力赛”,早期翻身排痰、呼吸训练和坐起离床,是这场接力赛的“前三棒”,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卧床患者的肺康复是一个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拍拍背”,而是融合了体位管理、呼吸训练、气道廓清、适度运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和心理关怀的综合干预。早期介入、个体化方案和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通过系统科学的肺康复,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卧床带来的肺部并发症风险,维护呼吸功能,为患者后续的全面康复和离床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重症医学科 陈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