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磁共振功能成像如何揭示大脑奥秘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医疗设备的持续完善,人们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以及检查费用的大幅降低,磁共振(MRI)检查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诊断方法,具有安全无辐射、图像分辨率高、可早期发现病变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病变的检查和诊断。它就像一部超级神奇、精准的“人体探测器”。简单来说,MRI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把人体内部结构转化成图像的一种无创检查方式。MRI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

  当你读这些文字时,大脑里数十亿个神经元正在活跃,像一道道电化学闪电。这个奇妙的“内在宇宙”,人类过去一直没法看清,直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出现,科学家才算找到一扇观察思维活动的窗户。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揭开磁共振功能成像的面纱。

  一、血氧水平的秘密:fMRI如何捕捉思维信号

  fMRI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血流变化间接反映脑区是否活跃。这里有个关键的生理现象:大脑某个区域活跃时,神经元会消耗更多氧气,这时候局部的血流量会增加,这种“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就是fMRI技术的基础。氧合血红蛋白不怎么受磁场影响,脱氧血红蛋白却会干扰磁场的均匀性。当脑区活跃起来,氧合血液变多,磁场不均匀的情况就会减轻,MRI信号也就跟着增强。fMRI就是靠检测这种细微的信号变化来画出大脑活动的图谱。但是,血氧变化比神经活动慢1—2秒,所以fMRI的时间分辨率不算高,而它的空间分辨率能达到1—2毫米,这让科学家能清楚地找到各种认知功能对应的脑区。

  二、从静态到动态:大脑不再是 “黑箱”

  fMRI打破了脑电图(EEG)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没法准确定位以及不能反复用的限制,不仅做到了无创、可重复,还能高精度定位大脑活动。早期的fMRI研究常用“区块设计”:让受试者在几十秒里做某个任务,后来技术进步了,“事件相关设计”成了主流,能分析单个刺激引发的大脑活动,研究起来灵活多了。

  三、绘制人脑连接组:静息态 fMRI的突破

  2000年初,科学家偶然发现:就算不做特定任务,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也会同步波动,这就催生了“静息态fMRI”,静息态fMRI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大脑的认知——原来大脑是个高度组织化的网络系统,由好几个功能网络组成。这些网络在休息时会保持同步活动,做任务时就会调整彼此的连接强度。通过分析这些网络,科学家发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连接变弱。

  四、读脑术还是过度解读?fMRI的分析挑战

  fMRI数据分析并非易事。原始数据里有很多干扰信号,动下头、呼吸或心跳都会让信号波动,科学家得用复杂的统计方法,才能排除干扰提取出有用信号。“多重比较问题”也是个大挑战:大脑里有几万个体素,如果每个体素都做统计检验,容易碰巧发现一些“看起来显著激活”的区域。所以统计学家开发了不少校正方法,来减少这种“假阳性”结果。近几年,机器学习也开始用在fMRI数据分析里。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能检测多个体素的激活模式,有时候单个体素激活不明显,但多个体素组合起来,就有重要信息。这种方法才算真正的“读脑”尝试。

  五、从实验室到临床:fMRI的广泛应用

  现在fMRI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工具,在临床中也越来越有用。神经外科手术前,医生靠fMRI精准定位重要功能的脑区,规划手术路径,尽量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上,fMRI能提供传统结构MRI没有的信息。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还没出现明显脑萎缩时,特定功能连接就已经变了;慢性疼痛患者的感觉运动网络重组,和疼痛程度也有关系。 

  六、未来展望:更高、更快、更强的fMRI技术

  fMRI技术还在快速发展。超高场强MRI,比如7T、10.5T甚至 11.7T的设备,能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快速采集序列,能提高时间分辨率,精准追踪脑活动的动态变化。多种成像技术结合也是个重要方向,比如fMRI和经颅磁刺激(TMS)结合,既能记录脑活动,又能干扰特定脑区,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最让人期待的是实时fMRI神经反馈技术——让受试者实时看到自己某个脑区的活动情况,学着自己调节这种活动,现在这种方法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疼痛和注意力缺陷上已经显示出潜力。

  fMRI让我们得以窥探这个1.4公斤重的神秘器官——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我们的主观体验,fMRI改变了我们认识大脑的方式。但我们也得清楚,fMRI测的只是大脑活动的间接信号,它展示的是血氧变化,不是神经活动本身。随着技术进步,fMRI会带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大脑的奥秘。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弄明白,思维是怎么从脑活动里产生的,意识又是怎么从物质里出现的。这场探索“内在宇宙”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