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门诊取药别慌离开!“吃药细节”不容忽视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   近日,在休宁县中医医院医生手把手的指导下,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学生逐步掌握物理治疗手法、针灸、拔罐等技术要领。       余 影/摄

  在医院门诊取药窗口,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患者攥着药盒反复确认“这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或者对着说明书上的“一日三次”犯愁。究竟是跟着三餐时间吃,还是严格按8小时间隔服用?西药房药师每天要解答上百个类似问题,发现很多人虽然按时吃药,却在细节上犯了差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疏忽”,可能会让药效打折,甚至埋下健康隐患。下面就来聊聊最容易弄错的3个吃药细节。

  一、“空腹吃”不是“饿了就吃”,时间不对药效大减

  “医生说这个药要空腹吃,我早上起来先喝杯牛奶垫垫肚子,再吃药应该没问题吧?”这是药师最常听到的误区。实际上,空腹服药有严格的时间定义:指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此时胃内基本排空,药物能快速通过胃到达肠道,减少食物对吸收的干扰。比如常用的降压药卡托普利,空腹服用时吸收效率可达60%~70%,但如果饭后吃,药效会直接降到30%~40%。这是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会与药物结合,让肠道难以识别吸收。同理,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膦酸钠必须空腹用白水送服,服药后还要保持站立30分钟,否则药物停留在食道里,可能引发严重的食道溃疡。

  反过来,有些药则坚决不能空腹吃,像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名字里带“肠溶”,但空腹时药物在胃酸里溶解更快,反而容易刺激胃黏膜。正确的做法是饭后1小时服用,利用食物中和部分胃酸,让药片安全到达肠道再释放。药师建议大家拿到药后,先在药盒上用马克笔标注“饭前1h”“饭后2h”,比单纯写“空腹”更直观。

  二、“一日三次”不是“跟着三餐吃”,剂量偏差藏风险

  “这个抗生素说一日三次,我早中晚各吃一次,怎么吃了三天还没好?”不少人把“一日三次”简单等同于跟着三餐服药,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可能让血液中药物浓度像“过山车”一样波动。西药房李药师举了个例子:某患者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时,早8点、午12点、晚6点各吃一次,看似规律,实则两次服药间隔最短才4小时,最长达14小时。这样一来,中午血药浓度过高可能增加肝肾负担,而凌晨时分浓度又太低,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反而可能让病菌产生耐药性。

  正确的“一日三次”应该按24小时平均分配,即每8小时一次(如早7点、下午3点、晚11点)。对于上班族来说,可把第三次服药时间设在睡前,既能保证间隔,又不影响工作。但是,缓释片和控释片不能随意掰开吃。像硝苯地平控释片,外壳是特殊的“骨架结构”,能缓慢释放药物维持24小时药效,掰开后会导致药物瞬间释放,可能引发血压骤降。

  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更要精细,很多家长凭感觉给孩子减量,比如“成人吃两片,孩子吃半片”,这其实很危险。药师强调,儿童用药必须按体重计算,比如某退烧药标注“每公斤体重5毫克”,体重10公斤的幼儿每次应吃50毫克,而不是简单减半。取药时最好让药师帮忙计算好单次剂量,并用记号笔写在药盒上。

  三、“用饮料送药”隐患大,水温不对也会出问题

  “喝中药太苦了,能用可乐送服吗?”夏天不少人图方便,顺手拿起手边的饮料送药,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西药房曾遇到过患者用葡萄柚汁送服降脂药辛伐他汀,结果出现严重肌肉疼痛——葡萄柚汁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代谢酶,让药物在体内蓄积,可能引发肝损伤。即使是常见的牛奶,也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比如治疗贫血的铁剂,遇到牛奶中的钙离子会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就像药物被“打包封存”,根本无法被人体利用。而用茶水送服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钙片、铝碳酸镁),茶中的鞣酸会与之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沉淀。

  除了饮料,水温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助消化的胃蛋白酶合剂、胰酶片等,遇高温会破坏活性成分,用37℃左右的温水送服最合适。而胶囊剂则怕太烫的水,高温会使胶囊外壳提前融化,药物粘在食道上不仅影响吸收,还可能刺激黏膜。

  药师特别提醒,送服药物最好用200毫升左右的常温白水,服药后不要立即躺下,稍微活动几分钟,帮助药物顺利到达胃部。对于吞咽困难的老人,可将药片研碎(缓释片、肠溶片除外)混在少量温粥里服用,但要避免用蜂蜜、糖浆等甜食送药,以免影响药效。

  取药时多问一句,用药时多留意一个细节,才能让药物真正发挥作用。建议大家取药后别急着离开,拿着药盒向药师确认这几个问题:具体服药时间(是饭前多久还是饭后多久)、特殊服用方法(是否需要嚼碎、能否掰开)、送服要求(用什么水、喝多少量)。把这些细节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或者写在药盒上,才能让每一粒药都吃得安心、有效。

  ·芜湖市无为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 赵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