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谦卑与清醒中的哲学宣言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梦 阳

  面对人间,有人想征服,有人去考问,而作家林清平则选择“路过”。这说实话是一种充满着谦卑情怀与灵魂清醒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够用过客的目光旁观尘世,出乎其外,才可能获得新知。当他把这些虔诚地捧出来献给人间时,我们就拥有了这么一轴氤氲着哲学色彩的人文山水。

  大自然的脉动在这里打开作家探寻人间的缝隙。在探寻的过程中,作家睿智地发现这些常被忽视的自然图谱:晴空的高度、阳光折射的角度、仰望的视角决定着你的彩虹状态,所以他在《光的七重奏》中说:“风雨之后见彩虹,如果尚未见到彩虹,要么是观测角度偏移了理想位置,要么是雨滴尚未达到合适形态……智者在暗室中,即使只有一束微光,也能从三棱镜中析出七重宇宙。”同时,他还在《年轮里的晨光密码》中让人们将树木的生长纹路解读成可以破译的基因图谱,把时光的流逝具象为年轮里层叠的光斑,并发出深情的吟哦:“时间未必只在钟表里流转,更在万物生长的年轮中镌刻永恒。”他还在《雨季的独白》中用文字灵动了雨滴液态的气质,使其降落的过程展演出光影流转的诗意,还为世人展示了“看那穿行雨雾的白鹭如何丈量洲渚的曲度,听那雨打荻花的节奏怎样应和茎节拔节的韵律”的洒脱。这般对人间万物的凝神观照既延续着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传统,又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当代隐喻,让古老的天人感应有了崭新的阐释维度。 

  乡土记忆在这里生发为文化的根系。作家作为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不管他身在何处,心中永远都抹不掉对故乡的记忆。甚或在寂寞中,只有故乡能带他回到快乐的哲学思考当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乡愁。林清平自然也是这样的,在他的笔下,父亲作为乡土的核心意象,通过对他生活片段的生命哲学式记录,构建出一座有关乡土情感与连接自然人文精神象征的灯塔。在《父爱如林》等充满着哲学思辨的篇什中,父亲幻化成了为生命遮风避雨的林荫道,一边修剪树木一边修剪人生,最终把自我修剪成了暮色中暖人的光芒,处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亭亭如盖”的古朴雅致、“腐叶滋养年轮”的辩证思维、“新叶承接阳光”的勃勃生机,都在讲述着天人合一的古老生存智慧;“老树为新苗让渡春光,新树守护老树盘虬”的互文,则暗喻了儒家“反哺”的伦理观与道家“自然无为”生命观的交融;读者对其文字的亲切抚摸,与村民在父亲的林荫道下休憩形成巧妙的镜像反应——这既是致敬父亲的崇高仪式,也是对精神创造本质的揭示:我们一边乘凉在先人的树荫下,一边又为未来者培育新的树荫。《土地的叙事》以“钥匙”化为“树根”的方式对物象进行陌生化重组,“强迫”性停止蛙鸣来定格仪式化的神圣性,并以“藏在皱纹里的叹息”等方式具象深沉的爱这一审美客体,最终让这一切都在树叶的声响中得以回应:传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让崭新的年轮在血脉中繁衍。同时还把诸如茅草、稀粥等记忆的碎片拼贴起来铸造成抗拒文化乡愁的心灵堡垒。

  问题的僵硬框架在这里被打破并重塑。这部散文集中,作家以独抒性灵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进行了自然的颠覆。有时他把寓言、抒情诗与科普小品文巧妙地融为一体,却给人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严羽《沧浪诗话》)之感,比如《你也是一片新绿》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里面既有寓言的哲思,又有诗意的抒情,还闪烁着科普小品的智慧。即便是八百来字的《鸟窝的高度》也体现出建筑学、伦理学与教育学的三位一体立体性架构。《我的石头朋友》则用超现实笔法让石头“讲述”地质结构的千变万化……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所言的“文津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宏观的思考在微观的视角中孕育。在这部散文集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细微的小事物中都寄寓着别样的哲理,饱含着作家形而上的思考。比如《被一棵树引领》,在这里植物学常识、生态感悟与个人心灵底片一道熔炼成了一枚多面钻石,每个切面都能折射出各具特质的思想光芒;而《世间最美的诗篇》则熔俳句的精警凝练、策论的直指人心与箴言的哲理思考于一炉,让散文的审美疆域得以深度拓展。那些穿插于不同篇章中的哲思箴言仿佛阳光下的朝露般晶莹剔透,读来如饮甘醴。这既传承了明清小品的格言传统,又有着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因子。

  总之,这部作品中,一碗普通面条上氤氲的热气,可以感受一个时代的体温;阳台上的盆栽,足以感悟人间生命的荣衰定律;甚至在繁华的车站,陌生人的一次眼神交换,也能成为测量现代人孤独深度的标尺。它还告诉我们,谁都是宇宙中的匆匆过客,但只要愿意在心田上深耕细作,就能让短暂的驻足幻化出永恒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柄助力我们登攀精神高原的手杖,让我们在尘世喧嚣中抵达诗意的栖居地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