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咏梅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制定和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陆续建立和发展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建设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历程来体悟血火淬炼与民主凝聚的“中流砥柱”这四字的分量。历史从无侥幸的偶然,“中流砥柱”四字背后,是党带领人民在烽火中攻坚克难的勇毅,是留给后世最厚重的精神传承。
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作出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是基于日本侵略军因兵力不足,无法防守广阔的侵占地区这一判断而作出的决策。为消耗敌人,壮大自身空间,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激烈争夺日军占领区,逐步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有力配合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停止战略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目前形势是处在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成为敌消我长力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到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
在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收复大片国土,整顿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作为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覆盖广泛,从陕甘宁边区到琼崖地区,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多个区域形成了19块重要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实依托。毛泽东曾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性质、特点、意义归结为“把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听党指挥,以延安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为指导,在抗日血火淬炼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经历了从日军据点夹缝中隐蔽发展,到在残酷的拉锯斗争中发展壮大,再到兵强马壮、锐不可当的成长,实现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力量积累。同时在陕甘宁边区的示范带动下,根据地民主制度建设欣欣向荣。党多措并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增进党政军民团结。如新四军七师创建的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完备的党政军组织,粉碎日军扫荡,开展整风运动,创办干部学校,发展经济生产,一年间就上交20倍于国民党政府三年拨付新四军总经费的现款。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为部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军备保障,为坚持游击战争直至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同时在血火淬炼与民主涵养中,形成了新的观念和作风。延安精神就是这些观念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正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中,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些力量与根据地的发展,显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上生动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深刻阐释了中流砥柱的担当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