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琴
新四军是“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组建于国家危难之际,受命于民族危急关头。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坚守,到集结中动员召集谈判,再到整编中统一思想,无不彰显了党的领导是新四军成军的关键。
党的领导是南方红军游击队顽强支撑的精神力量
一是留守南方苏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守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斗,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陈毅坦言:“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吃的是野草、杨梅、笋子和蛇。根本不是人过的生活,像野兽一样。”这就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牺牲的杰出共产党人比任何其他斗争时期都要多。据不完全统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牺牲的党政军县团级以上干部430多人。
二是建立15个游击区。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国民党变本加厉的“清剿”、革命战友前仆后继的牺牲,并没有吓退中国共产党人。相反,他们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革命斗志,粉碎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无数次“清剿”,逐渐形成了包括赣粤边、皖浙赣边、鄂豫皖边等15个游击区。在1935年就已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占山为王,没有割据一方,而是始终坚持红旗不倒。究其根本是党的领导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将这15个游击区拧成了一股绳,顽强支撑着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也为后来顺利改编成新四军奠定了忠诚的政治信仰根基。
党的领导是新四军顺利集结的政治保证
一是指导国共谈判。国共谈判期间,国民党有的地方当局把红军游击队下山谈判说成“投诚”,把改编说成“收编”,恶意散布“共产党投降”的谣言,导致下山接受改编的任务更加艰巨。为了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指令,顺利实现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战略任务的转变,项英、陈毅等分赴各个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一个个去动员、召集,指导谈判斗争。南方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保持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独立性、保持共产党对红军游击队的绝对领导、国民党不得派人干涉,以保证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也为下山改编打下了政治基础。
二是健全党的组织机构。为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均由项英任书记。同时健全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下设政治部、组织部、民运部、战地服务团等,以确保新四军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下始终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政治方向。
三是组织岩寺集结。《新四军军歌》唱道:“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这一个“汇”字,形象地体现了新四军组建集结的特点。十年内战三年游击,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部队存在尖锐的军事对立。但党一声令下,为了民族利益,他们放下这份仇恨,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走出深山密林。1938年2月—4月,南方八省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陆续奔赴徽州区岩寺集结。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新四军胜利之本。
党的领导是新四军整编成军的首要前提
一是统一部队思想。整编之初,有些战士对国共合作不理解,对从深山密林中打游击到即将赴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敌后斗争有疑虑,思想动摇,为此新四军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政治部将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作为政治教材,印发部队学习,使战士们明确既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是为了捍卫民族利益。新四军仍然是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其次,集结后就立即开始熟悉平原水网地区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组织分析华中敌后作战的特点,学习游泳、划船等。同时,加强对日军战术研究,重点开展破坏交通、伏击反伏击、袭击反袭击等演练。新四军还组织战地服务团,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过不间断的思想政治工作,战士们的思想逐步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保证了华中敌后抗战的胜利。
二是严格执行军纪。纪律是新四军给人民群众最初的见面礼。因此军部一成立,即从建章立制着手。对过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了修改,制定出了新的《三大纪律 八项要求 十项注意》。纪律规定通俗易懂,句句实在,战士们好记,老百姓好懂。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细节,但是人民群众就是通过这些小事分辨出新四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比如“借物送还”。1938年新四军在岩寺整编期间,物资十分匮乏,老百姓就主动将家中的桌椅板凳免费给军部使用,当时军需处按照规定给每家每户打了借条,并在离开前如数奉还。可见自整编成军起,这支部队就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纪律“沿途秋毫无犯、纪律素称严明”的要求。
三是恢复皖南党组织。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支持地方党组织工作成为新四军整编的主要任务之一。1938年4月,新四军在潜口成立中共皖南特委,隶属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着手恢复皖南的党组织工作。在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皖南的党组织迎来蓬勃发展。其后两年时间,先后建立了3个中心县委、15个县委、2个区委和1个特支,共发展党员11345人。党指挥枪,枪又帮助党发展壮大。一时间,徽州地区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也引领了一大批徽州进步青年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部分。
四是创办兵工厂。组建之初,武器装备不足。全军1万多人,配备武器大多是梭镖、大刀、汉阳造等,可谓是“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为迅速执行中共中央“东进抗日”的指令,新四军在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内创办了首个兵工厂:皖南新四军修械所。万事开头难。从无到有的皖南新四军修械所为新四军的兵工事业开了好头。随后兵工厂跟随新四军转战南北,从1938年4月,6200多支枪,至1945年7月,已拥有炮191门、机枪3237挺、长短枪近10万支,支撑起了新四军近2.5万次对日作战。
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虽然部队番号变了,帽徽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没有变。在党的领导下,这支部队完成了从一支分散的游击力量向正规化的抗日武装军队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党的领导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顽强支撑的精神力量,也是新四军集结整编成军的根本政治保证,更是今天党员干部在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上的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我们有少数党员干部嘴上讲政治,喊看齐,但却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重大考验关头,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忠诚于心,行胜于言。坚持党的领导要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只有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