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术前要被“饿肚子”?聊聊麻醉禁食禁饮的必要性。
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第二天要做手术,医生却反复叮嘱“今晚午夜12点之后就不能吃任何东西,也不能喝水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口渴难受,心里难免犯嘀咕:“不就是打个麻药睡一觉吗?至于这么严格吗?”
其实,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这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实则是保障您手术安全的第一道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防线。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防止“反流误吸”,从而拯救生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术前要禁食吧。
一、元凶:麻醉带来的“保护机制失灵”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身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自我保护的。
1.正常的保护反射:当我们处于清醒时,咽喉部位有着非常灵敏的反射功能。如果不小心有食物或液体要进入气管,我们身体的保护性机制会立刻发挥作用,产生剧烈咳嗽,将异物咳出来。同时,胃的入口(贲门)处于关闭状态,就像一道“单向阀门”,能有效防止胃里的东西倒流回食道,进入口腔。
2.麻醉状态下的“失灵”:麻醉药物(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深度镇静),都会暂时“关闭”我们大脑的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这些重要的保护性反射。
(1)咳嗽反射消失:即使有异物进入气道,由于身体保护性机能消失,患者无法通过咳嗽来清除这些异物。
(2)肌肉松弛:贲门肌肉松弛,那道“阀门”也关不紧了,或者说无法尽职尽责地发挥作用,胃里的东西很容易逆流而上。
(3)喉部反应迟钝或消失:声门(气管的入口)不会在异物到来时及时关闭。
所有这些情况,给机体所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保障手术安全的责任。
二、悲剧的发生:什么是反流误吸?
在麻醉状态下,如果您的胃里还有未消化完的食物或未排空的液体,它们就可能因为肌肉松弛而“反流”到咽喉部。紧接着,如果这些含有胃酸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未及时发现,或者即使及时发现,也来不及有效处理,就很有可能会毫无阻碍地被“吸入”到气管和肺部。这个过程就叫作“反流误吸”,它是围手术期(手术前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三、致命的后果:误吸会带来什么?
一旦发生误吸,后果是非常严重:
1.窒息(Asphyxia):固体食物残渣可能直接堵塞气管、支气管,导致患者无法呼吸,瞬间引起缺氧甚至死亡。
2.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即使吸入的是液体,胃酸也是极强的酸性物质(pH值很低),它会像“化学烧伤”一样严重损伤娇嫩的肺组织,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肺炎,治疗起来困难重重,而且死亡率也不低。
四、科学的“饿肚子”:禁食禁饮时间指南
这是众多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的总结,为我们日常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方向。
既然胃必须是空的,那是不是饿得越久越好呢?当然不是。过度饥饿会导致脱水、低血糖、身体不适。因此,医学上有着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得出的、非常精确的“禁食禁饮时间建议”,旨在安全和舒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麻醉协会推荐的禁食禁饮指南:
1.清饮料(如白开水、清茶、不加奶的黑咖啡、无渣果汁):术前2小时停止饮用。
为什么呢?这些液体在胃里排空速度非常快,适当饮用可以缓解口渴和焦虑,防止脱水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提高病人的舒适感,也符合舒适化医疗和快速康复理念。
2.母乳:术前4小时停止喂养。
3.婴儿配方奶:术前6小时停止喂养。
4.清淡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如白粥、白面包):术前6小时停止食用。
5.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肉类):术前8小时或更久停止食用。
因此,我们务必遵守医嘱,具体时间可能因医院政策和个人情况(如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等)而微调。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来记住正常情况时的时间:“禁食6小时,禁饮2小时”(这里的“饮”特指清饮料,牛奶等混悬液不算清饮料)。
五、总结与提醒
“麻醉前禁食”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无数条血的教训换来的“铁律”,是前辈们经验的总结。它和洗手、消毒、核对身份一样,是现代麻醉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石。
最后,请务必做到:
严格遵从医嘱:不要自作主张觉得“吃一点没关系”或“偷偷喝一口水没人知道”,这相当于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如实告知医生:如果您不小心吃了东西或喝了水,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麻醉医生和主管医生,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故意隐瞒!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决定是推迟手术还是调整麻醉方案,这才是最负责任的做法。
为了您和您的家人手术安全,请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守好这道重要的安全门。祝您及您的家人早日康复!
·黄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程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