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新华乡:人才链“链”动亿元笋竹产业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近日,黄山区新华乡董家湾村700亩新昌雷竹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内,黑灯诱虫灯替代了农药喷雾。这套由科技特派员推广的标准化体系,带动该乡建立3000亩绿色基地,亩产较传统模式提升超30%。

  雷笋季已过,但新华乡的笋农们仍在忙碌着。这一边,笋园里正在安装智能化器具;那一边,笋农忙着培训“充电”。针对当前笋竹产业面临的高产稳产能力弱、病虫害防控需求迫切等情况,今年8月,新华乡举办笋农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详细讲解。笋农纷纷点赞培训班是解决棘手问题的“金钥匙”。今年以来,新华乡已举办产业链专业培训12场次,覆盖经营主体骨干150余人次,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这个户籍人口不足万人的皖南山乡,新华乡笋竹产业实现年产鲜笋400万公斤、年加工量超700万公斤、年产值近亿元,凭借“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金字招牌,成为安徽省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新华乡在“人才链”上的深耕。近年来,新华乡以“人才链”之强,赋能“产业链”之兴,探索出产才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在产业链各环节涌现出蓬勃的人才活力。

  本乡发明能人王如俊在自己的五金店里,对研发多年已推向市场的剥笋机,改进最后一道轴承工艺,力求进一步提升剥笋效率。诞生于2017年的剥笋机,让原来需要5个人剥一天的1000公斤笋,现在不到一天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5倍,解放了笋农手脚。如今,王如俊的第八代机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备销往皖、浙、闽、川、滇、渝、贵等多省,成为“小机械推动大产业”的典型案例。

  “80后”程杰的返乡路,始于2022年“心连新”新春座谈会。在杭州从事电商销售的他,被“新华雷笋需要年轻血液”的呼吁打动,毅然选择回乡,并和三兄弟笋业联合成立笋产品电商销售企业。“家乡的笋需要新故事,而我们有讲故事的能力。”程杰说道。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博士工作站于2023年落户新华乡。“田间即课堂”,该工作站现已培养23名掌握智能种植技术的“新农人”。“像新华乡这么重视笋竹产业和人才培养的乡镇,在全国来看都不多,我很看好新华乡的雷竹产业发展。”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副院长余学军表示。

  年轻人的涌入,新技术的掌握,新企业的落地,让新华乡的笋竹产业更加蓬勃有力。

  笋季之后,在该乡的冷链仓储包装一体化中心内,鲜笋经分拣、预冷、包装后直发沪苏浙商超。该中心为村集体年增收60.6万元,还吸纳50名村民就业。良好的产业基础也吸引了企业落地,安徽建工集团笋竹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今年内将启动黄山区雷笋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新华乡不断破解乡村人才瓶颈,赋能产业振兴,根据产业需求精准引育人才,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实现了人才链“链”动亿元笋竹产业。

  ·崔艳 陶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