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希直,又名汪耕野、汪永滋,是黟县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也是黟县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1904年,汪希直出生于黟县碧阳镇关麓村。因祖辈经商有方,家中积蓄丰厚。其幼年时在关麓村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安徽第二师范学校,与同学范治农等进步青年一起,从书刊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毅然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只身在上海小沙渡伟成丝绸厂、义铁印花厂当工人,做过走街串巷的钟表修理匠。不久,他结识了在那里创办工人俱乐部与工人补习班的恽代英等人。在他们的教育帮助下,汪希直深入学习马列理论文章,讨论时事热点,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汪希直在上海参加“五卅”反帝总罢工,亲身感受到团结力量的强大,目睹了帝国主义的凶残面目,更增强了斗争意志。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汪希直回到家乡配合北伐军行动。回乡后,他联络范治农、陈默若、范澍生等进步青年,在城乡之间积极宣传国共合作和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重大意义,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还主动参与黟县进步团体“新黟学会”的各种活动。北伐军入黟前夕,汪希直联合进步人士,书写革命标语,一夜间贴遍城区,军阀部队以为北伐军已经到来,十分惊恐,仓惶逃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黟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右派疯狂镇压革命力量,查封工农组织、大肆通缉共产党人。1929年,汪希直辗转回到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政治交通员,经常出入租界、赌场、交易所、旅馆,与那里的地下工作者联络,传递文件书刊。在执行任务中,曾经两次被捕,但都因没有暴露身份而被释放。惊险出狱后,汪希直不顾个人安危,依旧活跃在党的光辉事业最前线。
1931年,汪希直受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派遣,再次回到家乡黟县发展党组织。他以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积极的进步青年为骨干力量,宣传革命道理。1932年春,汪希直、余纪一在屏山村发展舒政海入党。嗣后,汪希直、余纪一、舒政海又利用他们分别在关麓、蔚文、屏山小学任教的公开身份,以这3所小学为阵地,发展范治农、范澍生、金绶章等16名党员,在城区蔚文小学成立中共黟县特支。同年夏,在特支的基础上建立中共黟县区委,汪希直任组织委员。区委隶属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下设城区、屏山、关麓3个支部。在推进组织建设的同时,汪希直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抗粮斗争,组建农民游击队,在黟县掀起反封建迷信浪潮,通过游行示威、破除神像等行动,有力冲击封建神权。1934年8月际村暴动后,汪希直遭到敌人通缉,不得不再度离黟赴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汪希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革命活动。按照党内安排,他组织了“上海流亡青年内地服务团”,于1938年春率服务团辗转到达舒城县。不久,服务团解散,汪希直被安排到驻舒城的广西部队48军173师随军工作团,担任师宣传部政治干事。在中共鄂北特委领导下,为团结友军一致抗日,作出了不少贡献。1940年5月,在第二次随枣会战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年仅36岁。
汪希直烈士故居位于黟县碧阳镇关麓村内,以展板、文物等形式,清晰呈现汪希直从离家赴上海参与工人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抗击日寇壮烈牺牲的伟大革命历程,为黄山市开展红色教育、研学旅游提供了生动载体,也让烈士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 ·史 志·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