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黟县宏村学校 余长舟
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心田上播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多些耐心和理解,用爱开启孩子们的成长大门。
在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期间,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平常的下午,学生小唐红着眼眶找到我,声音带着委屈:“老师,厕所墙上有人写了骂我的话,还诅咒我……”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简单的恶作剧涂鸦,背后可能藏着学生间未化解的矛盾,更直接影响着小唐的心理健康与班级整体的和谐氛围。我决定在班会上直面这个问题,但摒弃批评指责的模式,转而以“责任”与“勇气”为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际交往中的温度与边界。
班会上,我先分享了一个“因误解引发冲突,最终靠坦诚化解”的小故事,故事结尾,我向全班抛出问题:“当我们因一时冲动伤害了他人,或用错误方式发泄情绪后,真正的勇气该如何体现?”教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接着,角落里的小B缓缓举起了手。他站起身时声音有些颤抖,却始终盯着我的眼睛:“老师,墙上的话是我写的,我知道错了。”这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却从他泛红的眼眶里,看到了教育最珍贵的“坦诚萌芽”——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班会结束后,小B主动跟着我来到办公室。刚关上门,他就低着头小声解释:“老师,上周我和小唐因为借文具的事吵了架,他说我小气,我一直记着气,才写那些话‘报复’他,可写完我就后悔了,更怕大家知道后会讨厌我……”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先肯定他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能说出真相,已经比很多人都勇敢了。但你要知道,‘报复’从来解决不了矛盾,反而会像雪球一样让问题越滚越大。真正能解开矛盾的,是把心里的‘不舒服’说出来,和对方好好沟通。”
随后,我邀请小唐也来到办公室,让两人面对面坐下。起初,小唐有些抵触,小B则紧张得手心冒汗。我先开口引导小唐:“小唐,你先说说,看到那些话时是什么感受?”小唐吸了吸鼻子:“我觉得很委屈,也很生气,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这么对我。”这时,小B突然抬起头,认真地对小唐说:“对不起,那天吵架我也有不对,不该为一点小事记仇,更不该写那些伤人的话,你能原谅我吗?”小唐愣了愣,沉默几秒后轻轻点头:“其实我那天说话也太冲了,我们以后还是好朋友。”看着两人相视一笑的画面,我知道,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被“坦诚”打破,一颗懂得“换位思考”的善良种子,正在两人心里悄悄发芽。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每个孩子的本心都是向往真善美的,只是偶尔会在情绪冲动或人际交往困惑中迷失方向。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从来不是“裁判”,而是“引路人”——不用指责的冷水浇灭孩子认错的勇气,而是以理解、智慧为灯,帮他们找到化解矛盾、修正错误的路径。就像园丁培育花朵,既要及时修剪“杂乱的枝丫”,更要耐心浇灌“向善的根须”,相信每一株幼苗都有绽放的可能。
教育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个理解与引导累积的过程。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正如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情绪。但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问一句“为什么”,多给一次沟通的机会,就能帮他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真谛,是看见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并将这份“需求”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小B的冲动背后是渴望被理解,小唐的委屈背后是渴望被尊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倾听与共情的桥,让这些美好需求都能找到正确的出口。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是学习者与同行者。感谢每一个像小B、小唐这样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明白:教育的幸福,不仅是看到孩子改正错误,更是见证他们学会用温柔的方式对待世界。这条道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怀着“看见矛盾、化解矛盾”的细心,抱着“相信孩子、引导孩子”的信念,终有一天,我们能看到班级里绽放出“彼此包容、互相温暖”的满园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