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文化特派员,歙县乡村“兴”动能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05版:文旅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

">   许 琦/摄

">   瞻淇鱼灯 程子伟/摄

">   侨心书咖 王婧如/摄

">

  □ 段红霞

  歙县,如一颗镶嵌在皖南山水间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徽州文化。五峰拱秀,六水回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2024年10月,歙县首批9名文化特派员奔赴9个和美乡村,他们以深耕徽州沃土,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共振,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歙县以“政府主导、专业赋能、社会参与”为机制依托,系统建立遴选、激励与保障政策,为文化特派员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与资源配套,充分激发“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联动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文化动能。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10余场、文化服务活动420余次,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

  A

  破壁

  让文化基因在现代土壤中扎根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守根脉、融时代。歙县文化特派员以现代媒介和创新思维激活非遗、古建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出圈带火特色村落。自媒体达人程子伟,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聚焦匠人指尖的竹骨纸皮、古巷深处的斑驳砖墙,200多条短视频、300余组摄影作品,让“瞻淇鱼灯”从巷陌深处跃入屏幕,非遗魅力在数字空间流转,成为歙县文化名片。黄山广播电视台记者汪恒驻卖花渔村,用微纪录片解读盆景“一寸三弯”技艺、开发“沉浸式非遗课堂”。今年春节期间,该村吸引18万游客慕名而来,昔日的“深闺非遗”已成为歙县文旅新地标。

  古建课堂催生共富新路。黄山学院于君团队深耕许村古建群,打造“游许村,来许愿”IP,推动校地共建研学基地,今年已接待11批研学团体,古建群从“保护对象”变为“实践课堂”,带动村落知名度与研学消费双增长。

  画笔出圈绘就乡愁热土。本土艺术家胡建余以“光影”为创作主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书法、绘画等系列艺术活动,将古桥、古树、民俗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创作中,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培育了一批热爱乡村、善于表现的乡土画家,让艺术创作深植于本乡土壤,实现了从“乡愁”到“乡创”的赋能路。

  B

  塑形

  让文化空间生长出精神根系

  乡村的美,应当是“颜值”与“灵魂”的共生。文化特派员立足村庄原有风貌,将徽州韵味融入乡村肌理,打造兼具颜值与内涵的新型文化空间。

  侨心书咖激活乡村活力。棠樾村曾因“孩子课后无去处”显得有些寂寥,文化特派员王婧如以村民记忆中的“晒谷场、老学堂”为灵感,打造“侨心书咖”公共文化空间,协调市县图书馆送来数百册书籍,链接自然科普课程资源,开设“稻田课堂”,培育数名本土志愿者接棒运营,书咖成了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名人故居带动艺术经济。潭渡村黄宾虹故居修缮中,文化特派员周虎全程把关墙体加固、木质构件防虫防腐等,让每一处细节都还原“大师日常”,同时以“以艺载道,以文化人”为理念参与打造黄宾虹研学中心。今年暑期,故居与研学中心接待30余批团队,营收25万余元,不仅让新安画派文化得以传承,更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墨香袅袅的潭渡村,实现“文化保护+经济收益”双赢。

  C

  赋能

  让文化流量变成发展增量

  文化从不是“象牙塔”里的风景,而是能反哺生活、滋养民生的“金钥匙”。文化特派员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传统与市场,推动“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实现精神与物质富裕同频共振。

  艺术赋能实现古村蝶变。在南屏村的青石板路与白墙黛瓦之间,汪灏以“艺术活化古村”为理念,策划高水准艺术展览、打造名家工作室、在徽城镇南屏村展开“南屏四季活动”,建成“可住下来的艺术馆”。昔时静谧的“小众古村”已转型为“可漫步艺术展厅”,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

  景观升级激活“云海经济”。借和美乡村建设之机,摄影家姚玉芳以“可感、可玩、有记忆点”为导向,参与升级观景台、打造花海、优化民宿等,吸引酒坊、茶饮等业态入驻,精准引流。目前,坡山村旅游从业人数200余人,游客人均日消费从300元升至500元,村集体通过业态分红、场地租赁等增收超15万元,“云海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

  文旅融合提升特产价值。在问政村,画家汪畋通过组织艺术名家写生、举办“画说问政”画展,挖掘“斩尾龙”等民间传说助推研学活动。同时深挖农文旅康资源,依托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以竹海、古道为素材打造康养旅游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提升贡笋品牌价值,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从非遗技艺的活化传承到乡村空间的焕新改造,从文旅流量的精准引流到村民经济的切实增收,歙县文化特派员的实践证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如今,他们播下的“文化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守着老祖宗的智慧,就能端稳新饭碗”,这场文化赋能行动不仅让徽州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更助力乡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引领振兴、以共享凝聚合力的乡村振兴特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