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2℃,当城市热岛效应让夏季地表温度突破50℃,一种被称为“高温杀手”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人类健康——热射病。2023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超40℃极端高温,仅北京一地就报告热射病病例32例,其中7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这种看似“中暑”的疾病,为何会成为致命威胁?其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值得每个人深入了解。
一、热射病:中暑的“终极形态”
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而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类型,属于中暑的“终极形态”。根据发病场景,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或长期卧床者,因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二是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运动员及军训学生,因高强度体力活动产生大量热量,超出身体散热能力。两者的共同特征是核心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正常人体温约36℃—37℃),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昏迷、抽搐)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从“热应激”到“器官崩溃”:发病机制揭秘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空调”,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排汗、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60%时,散热效率会大幅下降。此时,若身体持续产热(如运动)或散热受阻(如衣物不透气),就会触发“热应激”反应:一是体温调节失衡。核心体温突破39℃时,下丘脑功能开始紊乱,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反而收缩(试图减少热量散失),形成恶性循环。二是细胞级损伤。高温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广泛性细胞死亡。尤其是脑细胞,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40℃以上持续2小时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三是炎症风暴与器官衰竭。细胞损伤释放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肝脏、肾脏、凝血系统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血尿、皮肤瘀斑等症状。
三、隐匿的“杀手”: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热射病的危险在于其早期症状与普通中暑相似,易被误判为“疲劳”或“低血糖”,从而延误治疗。典型病程可分为三期:前驱期(体温38℃—39℃)。头晕、乏力、大量出汗、口渴、恶心。此时若及时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水分,可迅速恢复。进展期(体温39℃—40℃)。出汗减少(甚至无汗)、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加快(超过100次/分)、血压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危重期(体温>40℃)。昏迷、抽搐、瞳孔扩大、呼吸急促或暂停、心律失常。此时若未及时降温,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四、黄金4小时:急救与预防的关键
热射病的救治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核心原则是“快速降温、快速转运、快速评估”。
首先是现场急救:分秒必争地降温。
发现热射病患者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转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树荫下、空调房),去除多余衣物。物理降温。用凉水擦拭全身(重点为颈部、腋窝、腹股沟),或用冰袋敷于上述部位;有条件者可使用降温毯。体内降温。若患者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若昏迷,禁止喂水。监测。每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直至降至38.5℃以下。转运。降温同时拨打120,转运途中持续物理降温。
其次是预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护”。
预防热射病需构建“三级防护网”:一级防护(高温环境管理)。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宽檐帽、太阳镜,穿浅色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降温,设置温度不低于26℃(避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二级防护(特殊人群监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需每日监测体温,避免单独处于高温环境。户外工作者应采取“轮班制”,每工作30分钟休息5—1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每天饮水量≥2000ml)。三级防护(健康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多食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果蔬,避免饮酒(酒精会抑制体温调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降低热耐受能力);关注天气预报,高温预警期间减少非必要外出。
综上,热射病并非不可预防的“绝症”,其核心在于提高公众对高温危害的认知。当城市热岛效应成为常态,当极端高温天气愈发频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空调与冷饮,更是一套科学的高温防护体系。从个人防护到社会支持,从早期识别到快速救治,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高温是一种可预防的公共卫生威胁。”只要掌握科学知识,热射病完全可以被“拒之门外”。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顿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