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吃西药时能喝酒、喝茶吗?门诊药房常见的饮食禁忌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朋友聚餐时,刚吃了头孢的老王面对劝酒犯了难:“我吃着药呢,能少喝点啤酒吗?”办公室里,李姐用保温杯里的茶水送服降压药,还念叨:“这样吃药不苦。”宝妈给孩子喂退烧药时,顺手加了勺蜂蜜调味……这些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藏着不少用药风险。门诊药房的药师每天要处理数十起类似的咨询,发现很多人只关注吃药时间,却忽略了饮食与药物的“隐形冲突”。

  一、喝酒:头孢配酒,可能“说走就走”

  “吃抗生素不能喝酒”几乎成了常识,但仍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尝试。去年春节,一位患者服用头孢克肟后喝了半瓶红酒,半小时后出现心慌、呕吐、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抢救——这就是典型的双硫仑反应。酒精进入人体后,先经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能休克。

  不只是头孢,甲硝唑、奥硝唑等抗菌药,以及格列美脲等降糖药也会与酒精产生类似反应。即使是低度酒、米酒、酒心巧克力,其中的酒精也可能引发风险。药师建议:服用这些药物前3天和停药后7天内都要严格禁酒,包括烹饪用的料酒。如果不慎误服,出现面部潮红、头晕等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

  二、喝茶:鞣酸会给药物“穿盔甲”

  用茶水送服药物是很多人的习惯,尤其觉得能缓解苦味,但茶叶中含有鞣酸(单宁酸),这种物质会像胶水一样与某些药物结合。比如补铁剂硫酸亚铁遇到鞣酸,会形成难以溶解的沉淀物,让肠道无法吸收,白白浪费药效。同理,含铝的胃药(如氢氧化铝)、含铋的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都会与鞣酸结合,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不过也不必完全忌茶,服药后1—2小时,大部分药物已被吸收,此时再喝茶影响较小。

  三、牛奶:钙离子会“绑架”药物

  早餐时用牛奶送服钙片,看似方便,实则是错误示范。牛奶中富含的钙离子会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无法发挥作用。这种影响在服药前后1小时内最明显,因此这两类药物必须空腹服用,且避免与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同服。

  并非所有药物都怕牛奶,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布洛芬),饭后用牛奶送服反而能减少胃部不适,关键是要分清药物种类,拿不准时最好咨询药师。

  四、葡萄柚汁:会放大药物的“威力”

  超市冰柜里的葡萄柚汁酸甜爽口,却可能成为药物的“强力助推器”。这种水果中含有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中的CYP3A4酶活性,而人体约半数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降压药硝苯地平、抗过敏药氯雷他定)都需要靠这种酶代谢,一旦代谢受阻,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会骤升,就像给药物“加了倍”,可能引发副作用。

  比如某患者每天喝两杯葡萄柚汁,同时服用辛伐他汀,结果出现严重肌肉疼痛,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药物浓度是正常剂量的10倍,已造成肝损伤。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可能持续24—72小时,因此服药期间最好完全避开葡萄柚及相关制品。

  五、咖啡:咖啡因会“干扰”药效

  加班族常用咖啡提神,但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可能要暂时告别这种饮品。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与安眠药(如地西泮)、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作用相反,就像“一个踩油门一个踩刹车”,让药效大打折扣。同时,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会加速降压药、利尿药的排泄,影响疗效稳定性。更隐蔽的是,长期大量喝咖啡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而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的患者本身就容易缺钙,两者叠加会雪上加霜。建议服药期间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克(约2杯美式咖啡),且与服药时间间隔1小时以上。

  六、甜食:糖分能“瓦解”药物战斗力

  给孩子喂药时加蜂蜜、用糖浆送服胶囊,这些看似贴心的做法可能影响药效。止咳糖浆本身需要覆盖在咽喉黏膜发挥作用,若同时吃甜食,高浓度的糖会刺激咽喉分泌更多痰液,反而加重咳嗽。更严重的是,甜味食物中的糖分会抑制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的吸收,降低杀菌效果。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很多药物(如感冒冲剂、糖浆剂)本身含糖,若再搭配甜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用温水送服药物,如需调味,可在服药后半小时再吃少量甜食。

  吃药时的“饮食搭配”看似小事,实则直接影响药效和安全。记住这几个原则:送服药物首选200毫升常温白水;服药前后1小时内避开上述食物;特殊药物(如激素类、免疫抑制剂)需严格遵循医嘱忌口;不确定时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别让错误的饮食习惯抵消了药效。

  ·芜湖市无为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 赵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