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歙县持续推进“食安名坊”培育工作,通过“规范提升+文化赋能”双轮驱动推动传统食品生产作坊转型升级,让承载徽州味道的老作坊在守护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该县以“舌尖上的安全”为核心,聚力推进传统食品生产作坊提质升级。通过前期筛查走访,该县将十八子食品厂、黄山原鲜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承载着徽州特色饮食文化的作坊纳入重点培育名单。9月4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再次深入这些作坊,从操作间卫生规范到原料溯源体系完善,逐项指导改进,推动其在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品质特色化上实现突破。目前,多家作坊已完成改造,透明化生产车间让消费者能够直观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产品美誉度显著提升。
“以前总觉得规模小,差不多就行,现在按照培育标准整改后,卫生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顾客也更加放心,销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规范的生产流程,成了吸引顾客的‘加分项’。”十八子食品厂负责人陈美枝开心地说。
在培育过程中,歙县注重“产学研”融合与“农文旅”贯通,将达标作坊与徽州美食文化、乡村旅游资源联动,打造“舌尖上的徽州”体验线路。游客可走进作坊参观传统制作工艺,品尝新鲜出炉的特色食品,感受非遗文化与现代食品安全理念的碰撞。这种模式不仅让传统作坊成为展示徽州饮食文化的窗口,更带动了产品销量增长,实现了“安全、特色、效益”的多重提升,为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该县将持续跟踪培育对象的整改提升情况,以点带面推动更多传统食品生产作坊实现安全与品质双提升。 ·崔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