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张曙故居旧址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曙,原名张恩袭,安徽歙县人。人民音乐家,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抗日文化战线上的猛将。1908年9月18日,张曙出生于歙县坑口乡,16岁毕业于浙江衢县高小,同年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浙江省立八中学习。在校期间,张曙曾与进步师生组织同声社,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组织游行和募捐义演,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7年,张曙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不久转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他积极参加革命文艺团体,与田汉、聂耳、冼星海、廖沫沙等师友,为革命吹起了嘹亮的号角。

  1933年,经田汉介绍,张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为探索革命歌曲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他和聂耳、任光、田汉等人一次次地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对鼓舞全民族抗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与聂耳、任光等还创建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投身革命音乐活动。他曾两次被捕,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牢狱、酷刑没能使他屈服,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坚定了他为真理而奋斗终身的理想。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张曙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努力创作、热情歌唱。他多次上前线慰问抗日官兵,为抗战话剧《卢沟桥》谱写插曲。1938年1月,张曙在长沙和田汉创办《抗战日报》。随后他来到武汉,与冼星海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并加入到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第六处一科(戏曲音乐科)中校主任科员。他们组织抗日歌咏运动并创作抗日歌曲,在武汉举行了大规模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动员广泛,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张曙随三厅辗转来到广西桂林,用笔继续顽强战斗,作词谱曲,伏案疾书。12月24日中午,在桂林文昌门,张曙因组织声势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遭受敌机轰炸,张曙和爱女达真遇难,享年30岁。在张曙短暂而辉煌的30年生涯中,他以音乐上的造诣和救民于水火的革命热情,创作了革命歌曲200多首。其中《保卫祖国》《洪波曲》《日落西山》《丈夫当兵去》《壮丁上前线》等歌曲在当时深受人民喜爱,并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团结人民、鼓舞斗志,打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周恩来对张曙一生的贡献予以极高评价。1940年,周恩来在张曙遇难两周年纪念会上说:“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两员猛将,这文化战线包括文艺、诗歌、漫画、木刻、音乐各部门,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明显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张曙故居旧址坐落于坑口乡薛源村柔川自然村,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徽派古民居,故居房屋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故居现由坑口乡政府和县文物局共同管理。为了纪念张曙,教育后人,故居内设有张曙纪念馆,馆内有两大展厅,展示了张曙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98年,张曙故居旧址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 志·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