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交公粮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徐扬送

  那些年,稻谷成熟,一手抢收抢种,一手忙交公粮,俗称:“交国粮”“送大粮”。把一年打下最好粮食,人挑肩担,送到所在区社粮站,交给国家,年年如此,雷打不动,交粮如“交心”,再苦再累,农民倍感荣光。

  这天傍晚,往常一样,太阳西下,稻床(老家稻场叫法)上人来人往,个个忙个不停。“老徐,明天早上,送大粮,准备好,别误事。”队长对稻床上正在收稻装袋的父亲说。“放心,不会误事。”父亲边忙着扎袋口,又问一句:“队长,几点动身?”“跟上回一样,下半夜三点出发。”意在一两点起床,队长头没回,边走边说着。

  山村进入梦乡,月亮挂在空中,时隐时现,零散星星,一眨一眨,一片寂静。母亲一手提着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一手捋理着头上乱发,昏暗灯光,照着母亲脸庞,越是发黄。小心翼翼,从房里来到冰冷黑洞洞厨房,一会锅上,一会灶下,煮点清水挂面,算是我和父亲的早饭。

  送粮人扛着扁担,纷纷来到路边稻床,套上各自粮担。扁担有木的,也有竹子的,装稻的有稻箩有布袋的,也有人用裤子两头一扎当作袋子,男人比女的多,走在前头是队长,一个跟一个,前后不离,父亲带着我,走在后面,一支浩浩荡荡送粮队伍,犹如一条“长龙”, 游动在通往十几里远公社粮站的砂土公路上。脚步声,喘气声,“吱呀吱呀”扁担声,汇成苦涩“夜鸣曲”,惊扰了路旁的草虫青蛙……

  那年,我十二三岁,第一次送公粮,人小体弱,走不到两里地,上气不接下气,肩上30斤稻子,重似千斤,左右换肩,艰难前行。这时,父亲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马离开队伍,放下担子,停歇路边,心痛又埋怨说:“叫你不要来,非逞能。”一边说着,一边将我的两小袋稻子,架在自己担上,我拿着小扁担跟随父亲后面,继续追赶乡邻。父亲扁担犹如月初的月亮,倒挂肩上,重重粮担,恰如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心头,懊悔自己,力小没出息。

  走不完路,吃不完亏。困难总会过去。

  东方发亮,到了粮站,粮站大门仍紧锁,来自十里八乡,男男女女的送粮人,早已把门前塞得水泄不通,人挨人,袋连袋,个个喘着粗气,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拄着扁担站着,草帽当扇子,丝丝凉风,吹凉汗水,心中期望等待发“非子”(白纸条上,盖有红印的顺序编号),期盼早点过磅,只有过磅才算过关,才算完成今天交粮任务。

  随着“咔嚓”一声,黑色铁皮大门开了。粮站工作人员,三三两两,来到收粮场地,他们头戴草帽,白色毛巾搭在穿着蓝色工作服工作人员肩上,工装口袋上方,印着红色的粮站名称和工号,格外显眼。我心想,长大后,当一名“吃皇粮”的人,该多好。

  正胡思乱想,维持秩序的一名工作人员走到我和父亲旁边,不带笑容地叫喊:“把袋子移到旁边去。”父亲听到喊声,连着两声“好,好。”一边立马挪动着袋子,一边回应。担子又向磅秤进了一步,但仍要耐心等待。

  骄阳似火,太阳正午。汗水一次次湿透着衣裤,深夜吃下一碗面条,早已无影无踪,饥饿不时袭击抗议。此时,出现新机,验收人员不动声色来到父亲袋边,二话不说,用一根一头尖,中有沟槽的铁管(验收器),犹如杀猪佬用一把锋利尖刀刺向猪喉,猛力扎进布袋里,马上抽岀来,此刻,喜忧参半,喜的是终归验收,担忧的是不合格。

  因为,不干稻子要在粮站空场上重新翻晒,从早晒到晚,甚至晒更长时间,有点杂质还要挑回去,不予验收,下次再来。路远的农民兄弟只得夜露他乡,晒干除杂再次验收,难怪常有人,偎依装满稻谷的稻箩布袋,在粮站屋檐走廊下,度过不眠黑夜。

  验收是交公粮中关键一关,送粮人最担心最害怕验收关。验收员取岀铁管里的稻谷,先观其色以及有无杂质,再塞进嘴里,用他锋利洁白牙齿,咬一咬,发岀“嘎嘣嘎嘣”脆响声,正当父亲忐忑不安,验收人收起古板面容,微微笑说:“合格,过磅去。”憋在肚子里的疑虑,云消雾散,云开日出,就像比赛得到第一的快感,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一切,此刻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过磅计量,司磅员移动磅秤上的标卡,横尺摆动几下,定格了数量,女记账员记下数字195斤。验收过磅后黄澄澄的稻谷,从这一刻成为“公粮”“国粮”。

  宽大粮仓里,稻谷堆积如山,五六块的窄长木跳板,从地面一块块接到堆顶,坡度陡峭,空手上去有些困难,驮着重袋更难,只能弯着腰、驮着背,一手抓住背上布袋子,一手抓住跳板,一步一步向上攀爬。

  “把稻子往里面送,倒到最上面。”仓库人员大声嚷着,此时此景,面朝黄土背朝天、常年未出门的善良农民,没有人不听使唤,说一不二。父亲身子瘦弱,突然一闪,滑下跳板,一脚插进稻谷,小腿被坚硬跳板划破,血滴在稻谷上,忍着疼痛,爬上堆顶,仓库人员签名画押,最终父亲拿到那张攥得发软发皱的单子,心里一阵喜悦,这年的公粮交完了。

  2006年党和国家宣布,废止“农业税务条例”,免征农业税。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成为历史,走进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