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平民
晚清名臣歙人王茂荫(1798—1865),道光进士,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曾官陕西道监察御史、户部右侍郎兼钱法堂事、兵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为正二品京官。在官时,他对关乎国计民生的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先后给咸丰、同治上奏疏一百多道,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声震朝野。有清一代,像他这样的,实在没有几个。
王茂荫的主要著作《王侍郎奏议》,是他离世第二年其后人与友人编辑刊刻时定的书名。而在这之前,书名并不叫《王侍郎奏议》,而是《奏稿》,或《王少宰奏议》,或《未刻本双溪草堂奏议》等。
咸丰八年(1858)七月至同治初年(1862)复出之前,王茂荫在养病期间,曾亲自“辑其奏议若干篇,汇为四卷(册),藏于巾笥,不以示人”。当然,对门人弟子与莫逆之交,他还是让人遍读,如吴大廷、易佩绅、方宗诚等。这《奏稿》四卷(册),以蝇头小楷,在“同春号”宣纸上誊抄,十分娟秀,为一般版刻所不及。由几代后人珍藏,一直传至六世孙王芳烈。1981年2月21日,笔者与文友鲍义来在歙县桂林公社牌头大队寻访王芳烈时,66岁的王芳烈出示了这套《奏稿》,他虽然穷困潦倒,但仍不愿转让。1990年病重之时,捐给了歙县档案馆。
这套《奏稿》作为文献,不仅珍贵,而且珍稀!
同治四年(1865),王茂荫扶继母灵柩回里安葬,因战事未靖,在皖省省城安庆侨居期间,曾国藩的幕僚、桐城派后期作家藏书家方宗诚,谒见了王茂荫,王茂荫出示了《奏稿》四卷(册),方宗诚钞录了一部,名《王少宰奏议》,并作序一篇。
方宗诚的《少宰王公奏议序》,全文1200余字,通篇赞颂王茂荫直言敢谏,将其视为辅弼咸丰帝励精图治、匡扶同治帝及两宫皇太后力图中兴的名臣,隆德硕望,鲜有其比。他告诉人们,像王茂荫这样的直臣,简直是上苍眷顾大清王朝,特意安排的:“十余年来,忠言至计,始终一节,出处进退,介然不苟,未有如先生者也,岂非天心眷恋我国家,特留元老以佐中兴之治哉!”将王茂荫喻为北宋名相司马光。
方宗诚在序中告诉人们:“同治四年,(王茂荫)以丁继母艰回籍,侨居安庆,宗诚因得读其奏议四卷,见先生每言及国事,则泫然泣下,思先帝则哽咽不能出声,以为诸陈奏皆文宗皇帝之至仁如天,能容受狂言,故敢稍竭其愚以报也。宗诚闻之,益叹我国家中兴之运,其培之也厚,其享之也必久。而先生忠诚之德,尤为不可及也。”方宗诚希望读王茂荫遗著之后来人,不要仅仅惋惜王茂荫的许多建言没有被采纳,而应当思索他之所以能言他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这样,就可以“知先生之心,而亦可因是以上见天心也”。
方宗诚的钞本后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他所作的《编次少宰王公奏议序》,已收入其《柏棠集》续编卷二十二。
方宗诚让友人石台人杨德亨遍读钞本,杨德亨对其中不少奏折写了题识。
方宗诚钞本名《王少宰奏议》,予不惜重金淘得复印本珍藏。
方宗诚钞录的《少宰王公奏议》,还借给友人桐城人萧穆研读,萧氏以王茂荫书斋号之名义,又抄录了一部四册的《未刻本双溪草堂奏议》。
“双溪草堂”,为王茂荫斋名。斋名,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为书房或居室所取的雅称,多以斋堂轩庐等字为后缀命名,是表达志趣与治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具有标识功能与精神寄托,如司马光的“读书堂”,洪迈的“容斋”等。
王茂荫斋名取“双溪草堂”,是对恩师歙县双溪吴柳山先生的纪念。该未刻本分元、享、利、贞四册,每页24格(纵)X10格(横),右边款印“双溪草堂随钞”,左边款印“安徽臬署”。元册有方宗诚署款的《少宰王公奏议序》,标题之下钤印两方,第一方是“陈氏玉方”,第二方是“桐城萧氏敬孚藏书”(亨册第148页也有这两方藏书印)。由第二方藏书印可知,该未刻本系桐城派后期作家、文献学家萧穆,以王茂荫“双溪草堂”斋名抄藏。抄写的底本,是方宗诚抄录的《少宰王公奏议》,抄写时间是同治、光绪年间。
萧穆(1835—1904),原字敬甫,以“甫”太熟,改为“敬敷”,后又改为“敬孚”,桐城东乡钱氏小墩(今属枞阳)人。萧穆祖上本姓陈,元末明初由徽州婺源迁桐城。赘于土居萧姓,传四世,由陈姓改姓萧。正因为如此,其第一方藏书章刻“陈氏玉方”。
《未刻本双溪草堂奏议》,蝇头楷书,工整娟秀,非一般刻本所能比。所抄奏折篇目,与方宗诚钞本奏折篇目一致,只是亨册与利册次序有误(亨册应为利册,利册应为亨册)。
据上海图书馆古籍室专家透露,江西萍乡市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清光绪年间的钞本,名《王少宰奏议》,抄者毛庆蕃,李士棻作跋,很可能是据方宗诚钞本辗转传钞的。毛庆蕃(1849—1927)字实君,江西丰城县(今丰城市)人,曾任四川綦江、江油等县知县,政绩卓著,人称毛青天。李士棻(1821—1885)字芋仙,重庆忠州人,道光间拔贡,同治初知彭泽县,移临川。去官后,流寓上海二十余年。善书法,追宗晋、唐,著《天瘦阁诗草》《天补楼行记》《益州书画录》,他与中江李鸿裔、剑州李榕号称“蜀中三李”,是个学者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