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的黟县西递古村,不仅孕育了厚重的徽文化,更滋养出一代代怀揣梦想的少年。2006年12月,戴珝就出生在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上。如今,这个从西递村走出的少年,凭借三年高中的不懈拼搏,以优异高考成绩叩开陆军兵种大学的大门,用青春书写了一段励志篇章。
逐光而行,一寸新芽藏远志。西递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浸得发亮,巷口的风总带着老墙的斑驳气息,戴珝路过邻居家时,目光总在门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子上停留。他曾问过父母,为什么邻居家的门上能挂上那块牌子,为什么自己家却没有,父母耐心地解释道:“家里有人当兵才给挂,你王哥哥那孩子在部队可出息了。”那时的戴珝还不懂“出息”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邻居哥哥很少回家。有一次,他走过邻居家门口时,正遇上县人民武装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西递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悬挂“立功受奖”横幅,横幅上的字在夕阳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小伙子,在部队立了大功!”其中一个叔叔的话飘进他耳朵里。青砖墙投下的影子里,少年手中紧紧握着军校招生简章,那颗叫“军校”的种子,正借着邻居家那束光,在心里种下一寸新芽,朝着远方生长,他想等着某天能长成和哥哥一样挺拔的模样。
勤学笃行,数载坚守赴前路。黟县中学的晨雾里,总有个身影比升旗杆醒得更早。长跑是早课,一圈又一圈,汗水浸湿校服也不停歇。课堂上,他的笔记本永远写得最满,课间10分钟,单杠在阳光下划出弧线,他借力翻上杠端的瞬间,校服后背已浸出深色汗渍。晚自习的灯光漏出窗棂时,他总在教室后排刷题到最后,草稿纸边缘还记着当天的体能数据:“引体向上28个,比昨天多1个。”三年来,操场旁大树的影子从短变长又变短,错题本的塑封磨出白边,运动鞋底的纹路越来越浅。当模考排名稳定在前列,体能测试表上的成绩不断在进步,戴珝望着教学楼顶飘扬的国旗,指尖划过课本里那张军校简章,他知道每滴汗水都在铺路,都在通往心里的远方。
通知书至,满纸勋章证初心。西递村的青石板路被锣鼓声敲得发烫,由县人民武装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西递镇人民政府和西递村村委会组成的“送喜报”队伍举着“热烈祝贺戴珝同学被陆军兵种大学录取”的横幅,在马头墙间蜿蜒前行,喇叭声穿堂过巷,惊得檐角鸟儿飞起。戴珝站在自家门前,看着穿军装的人武干事拿着录取通知书走到自己面前,录取通知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块被阳光焐热的勋章。当象征荣誉的绶带斜着挂上肩头,当“光荣之家”的牌子被稳稳钉在门楣上,肩头的绶带与门楣的光荣牌相映成辉。通知书上的字仿佛活了起来,每一笔都在复刻晨雾中的奔跑、台灯下的演算。这满纸荣光,终究长成了门楣上的鲜亮,与邻居家的那束光并肩而立,照亮了少年从仰望到成为光的初心。
从西递古村的青石板路,到军营的训练场,戴珝用勤奋铺就了成长之路。这个曾在徽派老宅里挑灯夜读的少年,如今即将穿上戎装,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逐理想。正如他所说:“西递教会我沉稳,军营将赋予我担当。”相信这份来自古村的坚韧与赤诚,会让他在军营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也将成为激励更多学子的青春榜样。
·汪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