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璧(1915—1942),女,歙县北岸五渡村人,是歙县唯一一位奔赴延安的女性。幼年,方璧随父母生活于浙江德清县新市镇,后考入上海爱国女子中学。1935年,她跟随母亲来到上海,居住在姐姐汪璧家中,姐妹俩常常促膝长谈,使方璧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36年,方璧执教于上海虹口小学,并加入进步组织“读书会”,后又到上海袜厂工作。在袜厂,她常常走户串门,以帮助女工识字为名,讲授国内形势,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她走向街头积极参加到运送伤员、送粮送药的抗战活动中。不久,淞沪失守,方璧回到家乡歙县,并积极参加家乡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5月,经当时在岩寺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胡兰畦介绍,方璧历经长途跋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戎马生涯。在延安,她先入抗大二分校学习,学习非常用功,对高尔基的《母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读物更是爱不释手,学习之余还创作了小说《小玲子》。1939年1月,方璧随抗大二分校文工团奔赴晋察冀,7月,被调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在剧社的岁月里,她边劳动、边学习、边演出、边创作,不仅给房东挑水、打扫院子,帮村民打柴、搭荫棚,还经常与村民谈心,给部队饲养员和炊事员上文化课。1940年底,根据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剧社排演了曹禺的话剧《日出》。她将剧中“小东西”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使人看了仿佛身临其境,许多人感动得当场流泪,聂荣臻称赞说:“你演得有感情,活灵活现!”她还利用演出之暇,进行文艺创作,先后创作了戏剧《街头小景》和《一块去》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文艺作品。1939年,她被军区政治部授予“模范社员”的光荣称号。
1942年3月,方璧随剧社到山西省境内的山阴、代县和崞县一带宣传演出。4月12日晚,剧社和武工队一起转移到崞县神岗村,次日清晨,汉奸领着200多名日军包围了村庄。在突围中,她被日军逼到悬崖绝壁上,面对蜂拥而至的日寇,她视死如归,纵身跳下40米深的沟谷,被日寇围堵残害,壮烈牺牲,时年27岁。方璧牺牲后,剧社写下悼念诗句:“她还像在我们中间生活,讲着她的战斗故事,唱着她写下的战歌。在她曾经献身的岗位上,千百万人举起枪杆,向敌人更猛烈地扫射。”
方璧牺牲地位于山西崞县(现原平市)。解放后,原平历届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未放弃寻找英雄的遗骨,一直苦苦寻找方璧烈士牺牲时的目击证人和地点。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7月,在山西原平市及烈士亲属多年的努力下,终于找到方璧烈士的安葬地,并立碑纪念。2018年11月8日,方璧烈士魂归原平市烈士陵园。
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歙县县政府对位于歙县北岸镇五渡排官自然村的方璧故宅进行修缮,布置方璧生平事迹展,于2021年6月正式开展。展区分为方璧烈士“出生五渡就学浙沪、教书做工投身革命、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模范社员巾帼英雄、青松不语忠魂不朽”五个部分,生动地讲述了方璧烈士短暂而英勇的一生,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方璧烈士的英勇事迹。2021年6月,方璧故宅被列为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史 志·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