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地产人城”协同发展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6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奇勇

  城市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质量的系统工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对于县域城市,如何破解资源分散、要素联动不足的难题?歙县,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皖南古城,正以“地、产、人、城”四维协同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别具一格的发展答卷。

  以“地”为基

  规划引领激活空间价值

  土地是发展的根基。歙县坐拥新安江生态画廊,怀抱千年古城肌理,在“寸土寸金”的发展空间中,通过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和生态价值转化,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发展潜能。

  全域规划绘就发展蓝图。歙县坚持“规划先行”,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人口、城建“多规合一”,构建全域协同的规划体系。《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后,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规划全面完成,清晰划定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中心城区风貌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守护古城文脉与山水格局,《富堨工业片区转型升级规划》等产业规划精准适配土地利用。在此基础上,歙县创新擘画“城乡区江”空间载体:“一城”推动古城与新城联动,“一乡”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一区”建设现代产业高地,“一江”培育新安江经济带,实现生态、产业、城乡在规划层面的有机衔接。

  集约利用破解用地瓶颈。歙县坚持把“开源拓空间,节流提效益”作为土地管理核心思路,通过“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2024年以来获批建设用地2405亩,有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掀起存量土地“低效用地革命”,2024年以来通过腾笼换鸟、收储收购等方式处置低效闲置用地19宗656亩。工业用地实行“弹性出让”机制,“亩均论英雄”导向鲜明、成效显著,2024年度参评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

  价值转化释放生态红利。作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歙县全面摸清家底,建成总额67亿元的资产资源数据库。搭建“两山”转化平台,收储流转交易生态资源,实现全程区块链监管。林业“碳汇文章”亮眼,创新组建林业生态发展公司,探索“储备林+”多元模式,成功开发全国CCER重启后安徽省首个可全国挂牌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承包地延包试点、“大收储+大托管”等举措全面铺开,土地资源正从“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

  以“产”为脉

  三产融合点燃发展引擎

  产业是城市的“心脏”。歙县立足资源禀赋构建“281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服务业提质,让产业引擎持续轰鸣。

  精准布局定方向。歙县依托“城乡区江”战略支撑,构建“281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3大优势产业,培育绿色食品、徽派古建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提档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现代服务业。聚焦精密机械零部件、绿色功能性饮品、行知研学3个细分赛道精准开展“双招双引”。

  平台支撑筑基石。歙县着力打造多层次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一区四园”提质增效:城东园区“北扩西进”,为产城融合腾挪空间;城西园区整合集聚环氧、聚酯树脂等精细化工产业;富堨园区加快“一个起步区+三个产业园”落地成势;北岸园区聚焦绿色食品加工,吸引茶菊饮品、徽式预制菜企业入园。三大国企平台资产总额达280亿元,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科创平台协同发力,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167名,13家企业被认定为智能工厂。 

  三产融合激势能。农业“接二连三”:构建“5321”农业新格局,创新“大收储+大托管”模式新增集约经营5515亩。“歙茶”品牌价值达32.67亿元,茶业年综合产值75亿元;“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整合259类产品,三潭枇杷饮等爆品今年上半年销售额2500万元,同比增长2倍。工业“集群发展”:以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为主导培育产业集群,20个技改项目开工,“零地技改”“机器换人”成为企业自觉行动,冠瑞工业等企业跻身智能工厂。产业基金规模超35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文旅“深度融合”: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等40余场活动点燃消费热情,徽州鱼灯成为现象级IP,全网曝光超40亿次,入选2025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徽州府有喜”等沉浸式业态亮相,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33.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4%;过夜登记游客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40.4%,文旅产业日渐成为支柱产业。

  以“人”为本

  全链服务汇聚人居活力

  人是城市的核心。歙县从政策引才、环境留才、文化聚才入手,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歙县、扎根歙县。

  政策发力引才入歙。歙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2025年发放二孩补贴114.6万元、三孩补贴17.8万元,让生育更有底气。创新就业“五级体系”工作机制,城镇新增就业1616人、同比增长15.6%。智能化岗位推荐超7000次,210余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6000人次。“云端”办理创业担保贷款1.19亿元、扶持290余人,新增省级创业领军人才2人。“新徽商回归工程”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13.25亿元。

  环境提质留人安歙。歙县持续升级公共服务,通过新建学校新增学位2000个,实现“一乡镇一公办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成功通过教育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验收;歙县中学等优质学校高考升学率节节攀升。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县医院与浙大二院深化合作并成功创建三级医院。“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逐步成型,智慧停车系统新增车位3800个,“微改造、精提升”30个项目点,紫阳公园等15个城市“徽客厅”建成开放。

  文化铸魂聚人兴歙。歙县深挖徽州文化底蕴,徽州府衙复原、古城墙修复、斗山街整治相继完成,徽州历史博物馆、西街壹号成为活化利用典范。全国唯二的未定级文物保护项目深入实施,渔梁街区即将涅槃重生。博物馆文创店、仁和楼剪纸馆、非遗展示馆串起文化体验线,“锦小鲤”等百余种文创产品走俏市场。安徽省首个非遗夜市开市,让“地摊经济”充满文化味。

  以“城”为器

  功能升级塑造宜居样板

  城市是要素集聚的平台。歙县以“三城一区”布局为纲,推动规划、管理、运营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样板。

  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三城一区”:徽州古城聚焦文化旅游体验,老城片区围绕生活与消费,富丰新城培育现代服务业,经济开发区主攻产业制造与创新转化。古城“瘦身健体”成效显著,公共服务功能有序外迁,渔梁街区公房腾退激活“沉睡资产”;老城迭代更新稳步推进,智慧停车、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让生活更便利;新城“西进战略”加速落地,“一核一带三轴八片”框架拉开,创业新城、智慧新城雏形初显。

  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城市管理平台与黄山“E治理”互联,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4万件,荣获2024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发布预警339条次,构建“预警—研判—处置—复盘”全链条机制。“党建+基层微网格”全覆盖,77个城市社区网格、1964个农村微网格织密治理网络,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治理效能直达“神经末梢”。

  精细运营释放资源价值。创新运营模式,出让工程弃渣、公共停车场、充电桩、水库水面经营权等国有资源,有力支撑财政收支稳定,实现效益最大化。县属国企统筹城区环卫绿化,打破“各管一段”壁垒,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乐享歙县”平台整合景区、住宿、餐饮、停车、缴费等功能,成为一站式智慧生活服务入口。

  从千年古城到现代新城,歙县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地产人城”要素的协同共生——以土地集约筑牢根基,以产业融合注入动能,以人口集聚凝聚活力,以城市升级承载未来。这份“歙县答卷”,为更多县域城市探索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唯有坚持系统思维、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