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运输货物上下山
">
无人机带着货物缓缓升空
">
飞手正在拆卸从山下运输至玉屏楼宾馆的生活物资
">
每趟飞行结束,“飞机医生”都会为无人机体检,确保飞行安全
">
无人机操控员实时监测无人机飞行动态
">
挑山工肩扛重担踏阶穿林 蔡季安/摄
□ 本报记者 樊成柱/摄(除署名外)
8月22日,黄山风景区慈光阁附近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上,飞手将矿泉水、食品等物资装入大疆运输无人机货厢,无人机随后升空朝天海站飞去,很快隐入云雾。
自2023年5月获批开启无人机常态化运输试点以来,黄山开辟约3.2公里运输航线,破解了此前景区“索道+人力”运输模式下挑山工老龄化、运力不足的难题。2023年5月至2024年末,无人机累计飞行29650趟(上下2架次/趟),运输生活垃圾、食材、工程物资、布草等共1345吨,单日最大运输量突破6吨,开创山岳型景区物资运输新方式。
天气良好时,无人机每日作业可达7小时,采用双机运输模式,来回高效运输数十趟。其航线独立于游客步道,兼顾安全与生态保护,这些空中“挑山工”穿梭山间,为景区物资供应保驾护航,也成为黄山独特的科技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