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傍霞村“养”鸟记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民悉心呵护下,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成了“山间精灵”的乐园。截至目前,傍霞森林片区已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34种,其中有水雉、勺鸡等珍稀鸟类十余种,并蓬勃兴起了以“鸟”IP为核心的新业态——

  □ 本报记者 胡利龙 汪悦

  “看,那儿有一窝雏鸟在喂食。”夏日清晨,当第一缕金辉啄破山间云雾,新安江畔傍霞村的生态林里,鸟儿清越的鸣唱与观鸟者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彼此应和,交织成一支生机盎然的森林交响曲。

  行走在蜿蜒的林间步道上,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敏强一边为观鸟客引路讲解,一边细心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爱护环境。他指着枝头倏忽掠过的鸟影,深有感触地说道:“守护好这些林间的小精灵,傍霞村的‘金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久。”

  “观鸟村”声名鹊起

  8月11日,扛着“长枪短炮”,观鸟爱好者许智辉又一次走进这片熟悉的林子。被誉为“林中仙子”的绶带鸟振翅归巢,轻盈地落于枝头。许智辉屏息凝神,指尖轻按快门——“咔嚓”一声,将这灵动的一瞬定格成永恒。

  “绶带鸟也叫‘寿带鸟’,象征福寿双全,是我们中国人眼中的吉祥鸟。瞧这雏鸟的姿态,多漂亮!”他兴奋地分享着刚拍到的画面。

  时间回到三年前,许智辉从老家绩溪追寻鸟儿的踪迹来到屯溪。在傍霞村边的林地里,他意外捕捉到了绶带鸟在此筑巢繁衍的珍贵画面。“听到第一声鸟鸣,我激动得不得了,赶忙循着声音在林子里四处寻找。”许智辉回忆,经过几个月的细致观察,他当年发现有4巢16只绶带鸟在这片林子里安家。

  “绶带鸟是对生态环境非常挑剔的珍稀鸟类,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说起绶带鸟的习性,许智辉如数家珍,“它们性格活泼好动、爱洗澡,喜欢在林间穿梭飞行。每年5月初飞来,8月底离开,这期间要完成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的‘人生大事’。”

  后来,许智辉将拍摄的一组绶带鸟照片发布在网上,瞬间引起轰动,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和观鸟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傍霞村也因此声名鹊起。“观鸟季节,这片林子每天都会迎来数十人,多的时候一两百人,他们在村里一住就是三五天,有时候甚至是十天半个月。”许智辉说。

  栖息地生生不息

  “傍霞村的‘出圈’,看似偶然,实则是水到渠成。”杨敏强表示,这里的农田、湿地、茶园、森林、河流等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枫杨、柏树、乌桕树等各类树种层次丰富,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繁衍生息场所。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当地始终秉持保护性开发理念,在和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初,便邀请科研机构专业力量对村庄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全面摸清“生态家底”,在村庄规划与项目安排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持续推进森林与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为吸引和保护珍贵的鸟类精灵,傍霞村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提升工作,清理新安江支流率水河沿岸的芦苇湿地,建设生态沟渠净化污水,构建“水—林—田”生命网络,专门划定400亩保护性茶园林地,并通过设置防腐木观鸟步道、藤蔓软网等隔离屏障,有效分隔人类活动区与鸟类核心栖息区,引导“科学观鸟”。村民们还化身“生态哨兵”,自发建立“绶带鸟保护联络群”,实时分享鸟类动态,自觉约束农耕噪音,形成“人退鸟进”的默契。目前,傍霞村已打造观鸟景观台及观赏点10余处、观鸟路线3条。

  法治力量也为生态保护筑牢屏障。该村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新安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傍霞站)”,集巡回审判、生态修复、法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常态化组织开展增殖放流、补种复绿、古树名木保护等行动。

  今年“全国生态日”当天,屯溪区人民法院走进傍霞村,在新安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傍霞站)巡回审理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以案释法,让护鸟观念深入人心。

  在全民悉心呵护下,傍霞村成了“山间精灵”的乐园。研究数据显示,傍霞森林片区已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34种,其中有水雉、勺鸡等珍稀鸟类十余种。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通过多年跟踪记录,许智辉透露,这里的绶带鸟从最初的4巢、5巢逐渐发展到9巢,今年更是观测到11巢。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于超带领团队调研后指出,目前,傍霞村拥有稳定的绶带鸟种群,尤其是能同时观测到红色和白色两种色型的个体。“绶带鸟对栖息环境要求严苛,它们在傍霞村长期栖息,充分表明当地生态系统健康且良好。”于超表示。

  “鸟经济”振翅腾飞

  树荫下,一只“鸟人”雕塑正慵懒地“看书”;篱笆上错落点缀着各式精巧鸟巢;阅览区堆满了鸟类科普图书;青年咖啡师小朱将一杯名叫“绶带鸟的叹息”的夏日特调递给客人,风趣地说道:“愿您喝完像鸟儿一样自在!”……走进傍霞村的“懒鸟营地”,处处弥漫着乡村特有的闲适与诗意。

  “这里原是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一座废弃农业电灌站。”营地主理人孙咏雪介绍,去年经由区国投下属企业收储改造,结合傍霞村观鸟文化进行设计,老建筑重焕新生,打造出懒鸟咖啡、乡村图书馆、窑烤、DIY面包、水上桨板等多元业态,集休闲、餐饮、娱乐、文创于等一体,还不定期举办音乐节、亲子活动和鸟类美育大课堂。“目前看到的是一期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120万元。”孙咏雪说。

  依托鸟类资源优势,傍霞村将鸟元素深度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以生态观鸟旅游、乡村研学体验、特色生态农业为支撑,打造观鸟全产业链,推动“观鸟+森林康养”“观鸟+森林体验”“观鸟+自然教育”“观鸟+文化”等融合发展,全力打响鸟主题乡村IP。

  “以前只觉得鸟儿是寻常生灵,现在才明白,它们可是‘金字招牌’。”村民柴邵萍笑着说,随着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她经营的农家乐日均增收400元。在村党支部引导下,更多村民也将闲置民房改造成各具特色的民宿,纷纷投身“观鸟导游”“店小二”“乡村车夫”等新行当。

  以“鸟”IP为核心的新业态正蓬勃兴起。老宅院被改造成摄影主题民宿,配备专业存储与拍摄设备,满足摄影爱好者需求;一些农家乐推出以绶带鸟为灵感的“绶带宴”,以有机食材吸引游客味蕾;鸟主题摄影大赛与康养旅居相结合,打造“白天拍鸟、夜晚观星”的沉浸体验,让游客短暂停留也能深度消费。“懒鸟营地”主理人孙咏雪正与高校合作研发鸟主题文创产品:“我们要把傍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鸟主题产业村。”

  杨敏强亲历了近两年傍霞村因“鸟”而生的美丽蜕变。“原来这里门可罗雀,如今可谓炙手可热。去年,全村共接待研学学生、观鸟客和企业团建人员超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73万元;今年上半年游客已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0万余元。”杨敏强表示,傍霞村未来将更加注重规范管理,平衡好人鸟关系,推动“鸟”IP与民宿、农产品、研学、文化等多业态融合,打响品牌,实现观鸟产业跨领域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