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峰竞秀,云海翻腾,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卷。然而,在这片瑰丽之下,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地质风险:极端天气频繁、强降雨集中,加之灾害点多、规模小、隐蔽性高、发展迅速、致灾性强,防灾工作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332地质队的地质灾害防治队员们,如同嵌入山峦的“防灾铆钉”,以专业为基,以脚步为尺,以责任为锚,在守护生命安全的防线上默默耕耘。
前沿哨所
驻点联动的“技术脊梁”
“发生险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第一时间顶上去!”这是驻点技术员们共同的信念。作为连接专业力量与防灾前线的核心纽带,332地质队在歙县、祁门县、黟县等重点区域常年派驻技术骨干。他们深度融入地方,成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不可或缺的“技术脊梁”。
上半年,黄山市发布黄色及以上预警17次。每一次预警,都是吹响的冲锋号。驻点队员们闻“汛”而动,枕戈待旦,用专业与速度,让地方政府和群众吃下“定心丸”。
“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挑战。”祁门县驻点技术员韩慧回忆,在一次橙色预警期间,他冒雨赶往大坦乡核查隐患点,但暴雨导致山路泥泞不堪,车辆难以通行,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前进。此外,沟通也非易事。“黄山‘十里不同音’,刚开始和村民交流常常听不懂,我们就多学方言,或者请乡镇干部帮忙‘翻译’。”正是这份在陌生环境中的坚持与融入,架起了专业防灾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当看到解除风险后村民信赖的眼神,韩慧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深山砺剑
精细调查的“主动出击”
相较于往年被动应对突发灾害,332地质队将重心前移,开启了从“以点找点”到“以面控点”的战略转型——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
“以前的调查主要围绕已知的灾害点和隐患点,现在我们主动推进,以乡镇为单位,以斜坡单元为主体进行地毯式排查。”项目组成员陈凡介绍,“目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经在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向更高精度的1:10000精细化调查推进。”
调查工作本身充满艰辛。黄金窗口期集中在汛期,那时天气最热、植被最茂密、蛇虫鼠蚁最活跃。队员们需要攀爬陡坡、穿越密林,在极端环境下仔细核查每一处可疑迹象。他们深知,只有把风险底数摸得更清,才能把安全防线筑得更牢。同步推进的黄山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省级试点工作,以及多个区县的隐患点与风险区更新调查,正是为了将这张“安全底图”描绘得更加实时、动态、立体。
综合屏障
工程治理与应急抢险的“铜墙铁壁”
精细调查描绘风险图,工程治理构筑安全屏障。332地质队坚持“查、防、治”一体化推进,在工程治理方面,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执行力。上半年,332地质队高效完成了28个排危除险项目和1个工程治理项目;下半年,负责23个工程治理项目和11个排危除险项目。
应急抢险是守护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成功处置的险情中,黄山风景区的案例尤为典型:今年3月,一处落石严重威胁游步道安全,步道被迫封闭,大量游客滞留,景区运营受阻。接到险情,队员们火速响应,连夜制订抢修方案。他们冒着风险清理危岩,快速搭建临时安全通道,高效化解了危机,保障了游客安全和景区正常秩序。
层峦叠嶂,是黄山的魅力,也是防灾的考题。332地质队的队员们常年驻守山野,与风雨为伴,与风险同行,在艰苦环境中寻找坚持的意义——这份意义,深藏在每一次精准排查的细节里,体现在每一份科学设计的图纸上,凝结在每一处消除风险的工程中,更闪烁在群众解除忧虑后信赖的目光里。他们是扎根大地的守护者,用专业、汗水与坚守,在黄山的奇峰秀水间,筑起了一道无形但坚固的生命安全防线。
·余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