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再赴古黄播新种 青春筑梦好扬帆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8版:菁菁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 安徽师范大学 李琪

  2024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的号召与组织下,作为一名心怀教育理想的大二师范生,我自愿报名参加了赴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古黄村“阳光之家”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短短十五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便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当时,我观察到村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暑假缺乏有效看护和引导,或闲逛,或沉迷手机,身心健康和安全存在隐患。而“阳光之家”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益、充满关爱的成长空间,这让我深受触动,也坚定了我持续服务的决心。

  怀着这份初心与责任,今年7月10日至24日,我作为队长,带领19名同样怀抱热忱的同学,再次踏上古黄村的土地。此行,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也更深沉。

  在古黄村党支部与黟县关工委的全力支持下,我们的实践活动得以深入、扎实开展。村党支部和黟县关工委不仅提供了场地保障和资源协调,更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村里的老党员程根来老师倾力相助,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搜集整理当地祠堂、族谱等文化资料。他还积极联系中共黟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王娜姗同志,为团队师生和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红色故事会,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团队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特长和当地留守儿童成长需求,精心设计并实施了涵盖红色研学、特色课程、心理关怀、家访调研等内容的系列活动。我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点亮心灵的明灯、筑牢安全的防线。

  实践的点滴中,孩子们的变化最令人欣慰。二年级的小宁令我印象深刻。去年初见时,她腼腆内向,常常独坐发呆。我曾与她约定,来年再见。今年开班首日,她便以灿烂的笑容和身旁的新朋友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她的转变,正是我们去年播下的关爱与陪伴的种子悄然萌发的结果。目睹这样的成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人格的塑造和希望的点燃。

  十五天的时光转瞬即逝。7月24日返程时,回望渐行渐远的古黄村,它在我心中却愈加清晰厚重。如果说去年的古黄村是一幅需要用心解读的画,今年的它更像一位可以促膝长谈的老友。我既见证了去年种子的萌芽,也看到新的种子正在播下;既目睹了他人的改变,也清晰感知到自己的成长。原来有些相遇,从来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7月20日,我收到了黟县关工委颁发的1号证书。这份证书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师范生、作为教育领域年轻一代所肩负的重任。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坚持。

  古黄村的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的引导。在那些留守儿童的眼中,我看到了对陪伴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这令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教育的决心。基层教育就像一片广阔的田野,虽然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播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用心呵护,就一定能收获成长的喜悦。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改变的力量。我愿做那束照亮基层角落的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陪伴更多孩子成长,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关乎着祖国的未来。而我们这些教育路上的追光者,终会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属于教育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