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真正的暑假收心是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8版:菁菁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许晟

  假期松弛的生活节奏与开学后的规律作息形成强烈反差,生物钟调整引发生理不适;学业压力重新浮现,面对未知的课程难度和成绩期望产生畏惧;社交环境变化需重新适应集体关系,尤其新生可能担忧人际重建……暑假接近尾声,出于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环境变化的恐惧,不少孩子对新学期感到紧张和担忧,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拖延作业、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等状态,“开学焦虑”成了许多家庭绕不开的话题。

  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谢小英认为,开学焦虑源于多重心理压力的叠加,既包含对假期自由状态的留恋,也隐含对未知挑战的潜意识回避,是对环境转换的应激反应,本质是安全感暂时缺失的表现,多数会随校园生活步入正轨而自然缓解,无需过度担忧。真正的暑假收心,是让孩子相信“我能行”,通过积极引导和循序渐进的调整,完全可以帮孩子从愉快的假期中平稳“收心”,以阳光自信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与成长。

  对成绩的担忧、对失败的恐惧,是许多孩子抗拒开学的主要原因。谢小英建议,家长需主动降低对学业成绩的过高期待,正视新学期的适应过渡阶段,避免急功近利施压。父母要做“教练式”的引导者,和孩子共同回顾过往成功的经验,分析当时所采用的方法、技巧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帮助他们找回对学业的掌控感,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开学后能遇到乐于助人的同学、关怀学生的老师和氛围良好的班集体。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模式深受父母影响。谢小英指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社交模板,作为孩子情感能量的“定海神针”,父母要为孩子建立安全、稳定的内心能量场。一个脾气暴躁、指责型的家长,会让孩子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中,容易将自身的焦虑和恐惧转移到与同学交往中,甚至可能导致两种极端:要么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人际常态,在人际交往中迎合、讨好他人,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要么通过霸凌他人来发泄内心的愤怒,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优越感,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扭曲表达。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真诚地发现并认可同学的优点和努力,及时给予对方积极的反馈;得到帮助时要心怀感恩,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这样的尊重能打开话匣子,拉近彼此距离。同时要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多说“我感觉……”,而不是指责对方,这样能让沟通更顺畅、关系更亲近。 

  谢小英提醒,父母要敏锐地看到孩子每一个微小的成功并给予及时鼓励,这能极大增强孩子改变的信心。更要以身作则,保持自身作息的稳定,为孩子树立一个看得见、信得过的榜样,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利于改变的稳定环境。家长要避免过多空泛的说教和唠叨,因为唠叨的潜台词常被孩子解读为“你不行,只有我行”的不信任与控制,容易引发孩子抵触情绪。还要学会智慧地示弱与放手,让孩子有试错的机会,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压,用信任和空间取代指责与焦虑,用稳定的陪伴和松弛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找回节奏,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与自信,这远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力量。

  如何引导孩子将“消极的焦虑”转化为“积极的期待”?谢小英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提前规划新学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并模拟开学节奏逐步调整作息,按照上学时间同步作息,减少娱乐时间,增加学习与阅读时长,让生物钟与校规同频,避免骤然切换带来的强烈不适;通过整理书包文具、预习新课程、聊聊校园趣事来增加开学仪式感,营造收心环境;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和老师,分享假期趣事和开学心情,既能获得情感支持、缓解焦虑,也能激发对校园生活的期待,从而从心理和行动上都做好准备,实现从“假期放松”到“开学紧张”的软着陆,让孩子更主动、更从容地走进学校、迎接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