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生
瓯江逶迤,东流入海,似铺展一幅浙南山水的巨幅长卷;龙湾澎湃,激情浩荡,如娓娓叙述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随全国百名作家“双写”活动走进温州市龙湾区,感悟当地厚重的人文情怀,聆听时代脉搏的龙湾回响。
七月的龙湾,紫薇艳丽,荷香醉人。回顾当地历史,宋代已喧闹繁华,杨蟠有诗为证:“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然而,在后来历史沿革变迁中,大好山河被倭寇虎视眈眈,沿海民众常遭抢掠,明嘉靖年间,沿岸海疆被血色浸染。
在生灵遭受涂炭的危难时刻,戚继光似一道亮光照耀海防,拨云驱雾,挺身而出,组织矿工和农民成立新军(也称作戚家军)奋起而战。走进龙湾海城戚继光纪念馆,威武的形象矗立眼前。“戚继光(1528—1588),祖籍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英勇善战,针对巷战和海战杀敌的特点,不断完善战法战术,编写的《纪效新书》从兵员选拔到训练,从武器使用到阵法律令,细致可操作,展现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可见守卫海疆,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梅头大捷斩敌1200余人”“仙游之战”“兴化之战”“鸳鸯阵”“戚氏军刀”“狼筅”“虎蹲炮”……参观戚家军抗倭事迹,感悟其保卫海疆的英勇壮举,了解一场场大捷,新颖的战法,杀敌的利器,不由对这位安徽老乡前辈肃然起敬。
在龙湾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白水民俗博物馆,参观“生产习俗”“百工商贾”“生活习俗”“婚庆礼俗”“岁时风俗”“祭祀礼俗”六大展馆。馆内500余件馆藏物件,除少量具有沿海特色外,绝大多数农耕器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与中原内地和我们皖南的农耕器具、生活用品如出一辙,形神毕肖,可谓南北同器,共促农兴,也见证华夏农耕之共性。泱泱中华一脉相承的文化气韵呈现眼前,睹物思源,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之情与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在一楼“温州好人”展板前,令我惊奇与欣喜的是“温州好人”中竟有两位是安徽老乡。赵志标,籍贯安徽歙县,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浙江挺宇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工作30年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勤于学习钻研,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为技能领路人,获得6项专利,为行业技术革新与进步贡献力量,也为所在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位“温州好人”胡国民,籍贯安徽铜陵,197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在温州萨啦咪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胡国民,工作认真,为人真诚,古道热肠。
龙湾之行还巧遇“杰出卫士”周宗华。龙湾海城往温州南站的车上,与我并排邻坐的是一位同龄人,聊天得知他叫周宗华,与我同姓同年同月生,曾在新疆的海关工作,如今已退休。简单的交谈,从他谦逊的话语里感觉他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上网搜索有关新闻报道,令我既惊喜又敬佩,原来他是一位英雄模范式的海关关长。周宗华先后在红其拉甫海关任办公室主任,在伊尔克什坦海关、吐尔尕特海关等地任关长。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高寒缺氧,生存环境恶劣等困难,为国家守好国门,在边疆放哨站岗。身居要职,他思想干净,不动非分之想;口袋干净,不装不明之物;双手干净,不取不义之财。多次查获反动印刷品、武器弹药、珍稀野生动物、制毒化学物品。2011年8月2日参与查获590.96公斤高纯度海洛因,当时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关系统单起查获海洛因最多的特大跨国毒品案。为稳疆兴疆做出突出贡献的周宗华,曾代表红其拉甫海关参加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论坛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还因珍稀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工作贡献卓著,受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表彰,获颁“杰出卫士奖”。
想起龙湾百名作家“双写”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声情并茂地诵读他创作的诗歌《脊梁》:一个人不能没有脊梁/它让你顶天立地地生存、生活,一支军队不能没有脊梁/它让你挺直宽阔的胸膛坚守、战斗,一个民族不能不要脊梁/有它你才高昂不屈不挠的头颅……
诗歌蹙金结绣,字字珠玑。这次遇见的“民族英雄”“温州好人”“杰出卫士”,他们正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