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魅力柯村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7版:万家灯火       上一篇    下一篇

">

  汪建武

  天渐渐放亮,云雾之中映入了淡淡的红,又渐渐地发白、发亮,白云深处的柯村盆地渐渐显露出来,万亩油菜花仿佛一张巨大的黄色宣纸,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河流、苍劲的古树、粉墙黛瓦的房屋、飘浮的白云、袅袅的炊烟,在这张宣纸之上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旖旎的动态山水水墨画。

  “我家门前那条小路,曲曲弯弯,红红彤彤……”一曲柯村村歌《红情绿意》,柔情的歌声婉转而悠扬,回荡在柯村大地。柯村,这是一片美丽的红色热土,一条清澈的石云河穿柯村中间而过,将柯村与竹柯村两个自然村分隔于河两岸。清晨的石云河水雾弥漫,两岸人家在河中洗涤浣纱,棒槌拍打衣服声划破寂静,让整个河道也有了生气。水韵悠悠中,这里的人们拥抱自然,接受自然的馈赠,也孕育了清纯质朴的性格。1934年的那场红色风暴虽然已离我们远去,而历史的硝烟却永载史册。今天的柯村,最能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欣欣的时代气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一个更加美丽的柯村呈现在我们面前。

  柯氏宗祠,这里曾经是红色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如今成为了柯村暴动纪念馆。门前广场,清新洁净,高大的翠柏苍劲挺立。左侧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柯村暴动领导人刘毓标、储高阳、宁春生、盛守根、储汉仪、韩锦侯、王和生,高大伟岸的身躯站立在大好河山前挥斥方遒。每年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络绎不绝,党员同志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和信念。

  柯村红色旅游路线也是从这里开始,路的两边规整有序地排列的红旗迎风飘扬,释放出浓郁的红色旅游氛围。沿着石板铺成的小径,走过弯如拱月的石云桥,来到了村前广场,这里有一组雕塑是方志敏同志坐在石桌前,而石桌对面空位是留给受教育者坐的,与方志敏同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竹柯村,是一座呈直线布局的自然村,一条笔直的石板路连接着家家户户,村前是一片荷塘,荷花盛开的季节,背依青山粉墙黛瓦的竹柯村,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映衬下,散发着悠悠的徽风皖韵,显得绚丽多姿,优美如画。来到竹柯村,村口有一尊雕塑是一位小红军行着端正的军礼。他就是黟县革命烈士名录中的红军小战士李来枝,牺牲时年仅14岁。1934年12月18日,方志敏率领抗日先遣队进入柯村苏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休整,受到了柯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欢迎。李来枝便找到红军同志请求批准参军,负责接待登记的红军同志见李来枝年龄小,没有将他登记在册。他着急了,苦苦向红军同志请求说“批准我参军吧,我的爸妈都去世了,我没有亲人,红军就是我的亲人。我没有家,红军部队就是我的家。别看我年龄小,我人小志气高。”李来枝的真诚引起了方志敏的关注,在方志敏的批准下李来枝成了一名红军战士,并跟随在方志敏身边。后来,李来枝在下梓坑战斗中不幸牺牲,这尊塑像成为后人对他永远的铭记。

  往前几步是第二组雕塑,主题为“一碗粿汤”,展现柯村村民欢迎红军的场景,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深。与雕塑相邻的房屋白墙之上,画着一幅粉墨水彩画,画的是李来枝来到方志敏面前恳请批准加入红军的场景。墙上正楷书写着方志敏同志《可爱的中国》的部分内容,炽热的文字成为心灵感应的无声语言,如天籁之音回响在人们心灵深处。在竹柯村保存有“方志敏办公旧址”,屋墙之上“当红军光荣”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进入屋内,前厅右侧为方志敏同志居住和工作的房间,方志敏同志在这里对皖苏区革命斗争作了重要指示。写下了“紧握欃枪,任他风暴”八个大字,后厅则为灶台及方志敏警卫员的起居室,二楼陈列展出方志敏同志的相关事迹及使用过的物品。

  与旧址相邻的是柯氏支祠,这座面积不大的祠堂却浓缩了柯氏宗族文化的全部,因为在柯村目前保存完好的三座柯氏祠堂中,另外两座大祠堂“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军大讲堂”,成为了革命文物,可见当地百姓为革命的付出。祠堂上方悬挂着祖容像,堂内柯氏宗族史同样也是柯村的村史:南宋时,柯村柯氏祖先柯忠良经营外贸生意,生意红火,后国家动乱南迁到柯村,发现此地不仅四面环山可躲避兵乱,且有条河可运送货物,是绝佳的居住地,便自贵池堂溪迁入,繁衍生息。柯村大部分村民仍为柯姓。解放后因地方发展,人员流动,也有其他姓氏一起居住。

  再往前就来到了“红军大讲堂”,由柯氏宗祠改建而成,飞檐斗拱的门楼显得很气派。院内墙壁上书写着方志敏同志语录与革命口号,讲台背景是方志敏的巨大画像。当年方志敏在这里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宣讲抗日形势。电影《柯村风云》在柯村的取景拍摄,再现了当年场景,将人们带回那曾经的烽火岁月。

  走完竹柯村,前面的一片田野是红色研学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穿上红军服,去竹筏码头乘坐竹筏畅游石云河,然后回这里体验“红军锅”的味道。当年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队有一个营曾驻扎这里,苏区政府组织妇女帮红军烧饭做菜。时值隆冬季节,人民群众送的多是腌菜、萝卜、粉丝、冻米圆子、豆腐,苏区政府买猪来杀。架起大锅,将菜一层层地放入,俗称“千层锅”,又称“红军锅”。

  味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同样地域特色的食材,后人通过不断创新烹饪技术,注入文化元素,形成了今日的“柯村八大碗”:黑多多黄精黑鸡汤、山跑跑黑猪红烧肉、泉跳跳红烧石斑鱼、黟柯红心辣椒煎饼、红黑双宝能量盘、岁月记忆腊味盘、蒸汽山珍三重奏、Q弹百分百红薯粉丝。在柯村,每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这些菜肴成为地域特色的美食。

  柯村,是一幅“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山水水墨画,这幅画正在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历史人文、激情的红色文化和奋进的时代步伐中释放魅力!